同所有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朋友一樣,我的少年時代不幸遇上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精神和物質生活極度貧乏,所幸才邁進青年的門檻就迎來了改革開放及文藝複蘇的春天。盛世韶華,百廢待興,便如饑似渴地閱讀和學習,甚至於做起了文學青年的夢。那時候,看起書來常常是圈圈點點,深夜無眠。然而命運總是如此捉弄人,我既無緣在某個大學中文係來個科班出身打好文學基礎,也未能如願以償到文教部門工作從實踐中鍛煉,十幾歲就開始了經濟管理職業生涯,長期和數字公文打交道。繁忙的工作和職業操守不斷消蝕著我曾經的文學夢想,到了最後便成為一個有一定文史知識的地地道道的經濟管理幹部。
這個集子的出版純屬偶然,都是手機惹的“禍”。多年以來,興之所至常有詠物抒懷之衝動,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但往往是自言自語感慨一番作罷,很少記下來仔細推敲和注意收留。直到近幾年手機短信流行,便常將節日自編祝福之語和興之所至的感詠之詞作為短信發給朋友們以博取一笑。出乎意外的是許多朋友在驚訝之餘竟然大加鼓勵,鼓勵多寫多發,直至有人鼓勵攢多了出個集子,留存證跡。拙荊也很讚同朋友的觀點,時常給予默默的支持,很多情況下成為我的第一個短信發送對象和熱情讀者。在這個集子中,有相當一部分詩歌原稿是從她的手機裏倒出來的。所有這一切曆史構成,都給我提供了一種人生的契機,使我意外地將自己的心靈和其他人的心靈溝通。我本應該把這件事做得比現在更好,但是,曆史和社會環境,尤其是個人的素養;都在局限著我,並留下了自己命中注定的遺撼。唯一能自慰的是,我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在這個世界上工作和生活著。在此,我衷心感謝朋友們的鼓勵和支持!尤其衷心感謝馮健身、蘇誌希兩位領導對我的熱忱勉勵以及在百忙之中為我作序!感謝周多明廳長題寫書名!
這個集子記錄了我近幾年工作和生活的一個側麵,其間包含著激情讚頌和輾轉思索,包含著對這個冷暖世界的複雜體驗。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我對生活從未淡薄的摯愛與深情。“我喜我生,獨丁斯時”,盡管我難以忘記少年時代生活的艱辛和學習的蒼白,但我慶幸降生於這個偉大而值得自豪的國度,它深厚的曆史文化,壯麗的山河和勤勞智慧的人民,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無論我們曾經曆了多少痛苦和磨難,還將要麵對多少洗禮和考驗,也不論我們處於何種位置和境地,我們都會心甘情願地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和才智,把自己彙入到改革開放與和平喊起事業的滾滾大潮之中。
這部詩集即將出版之際,我心裏總有些惴惴不安。坦率地說,對於傳統詩歌,我確實沒有深入地學習和研究過。小的時候,就聽大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上學期間也曾經背誦過一些唐詩,但《唐詩三百首》未曾認真地通讀過,既便是二十歲左右做文學夢時,看的大多數書籍都是小說,對詩歌也很少閱讀,對格律詩的“平水韻”及平仄、對仗等諸多講究,更沒有係統鑽研過,嚴格的格律詩我非但做不好,內心還有些排斥。我喜歡古體詩的靈動之美,也推崇近代新詩派提倡的“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文學主張。我所做的,實在是一種情非得已的蹩腳的嚐試;我所追求的,隻是在興之所至時能夠像古人那樣以這種獨特的形式抒情言誌,在自己僅有的這點文學層次上盡可能做到詞能達意而不是因律害意,還有在詠誦時朗朗上口,僅此而已。所以,集子中貽笑大方之處,敬請方家海涵。若蒙不棄,能給予指導和幫助,校正將來,那是萬分感謝了!
作者
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