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參考文獻(1 / 2)

[1](美)勞拉·E.貝克:《兒童發展》,吳穎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日)山田實:《大眾傳播研究入門》(日文版),蘆書房1988年版。

[3](美)華生:《行為主義》,李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法)阿芒·馬特拉等:《傳播學簡史》,孫五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5](美)諾伯特·維納:《人有人的用途》,陳步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6](意)瑪利亞·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金晶等譯,中國發展出版社2006年版。

[7](美)Davidr.Shaffer等:《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鄒泓等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

[8](英)洛克:《教育漫話》,傅任敢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9](法)盧梭:《愛彌兒》,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10](美)小威廉姆·E.多爾:《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11](美)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史安斌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2](美)賽佛林等:《傳播理論、方法與應用》,郭鎮之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13](美)R.默裏·托馬斯:《兒童發展理論——比較的視角》,郭本禹等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4](美)宣偉伯:《傳播概論:傳媒·信息與人》,餘也魯譯述,香港海天書樓出版社1983年版。

[15](美)大衛·阿什德:《傳播生態學》,邵誌擇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

[17](美)沃納丁等:《傳播學的起源、研究與應用》,陳韻昭譯,福

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英)丹尼斯·麥奎爾等:《大眾傳播模式論》,祝建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19](英)大衛·帕金翰:《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成長的兒童》,張建中譯,華夏出版社2005版。

[20](美)蘇澤(SousaD.A.):《腦與學習》,“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教育應用研究中心譯,輕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瓦西納:《文化和人類發展》,李曉文等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2](美)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周曉虹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吳燕莛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4](英)尼爾:《夏山學校》,王克難譯,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25](美)卡洛琳·愛德華茲等編著:《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羅雅芬等譯,南京師範大學2006年版。

[26](荷)李維胡德:《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薛躍文等譯,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7](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愛潑斯坦:《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霍力岩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

[29](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兒教育科學方法》,任代文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0](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上),劉雲德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Meluhar,Marshal:Understanding Medial The Extensions of Man,New York:McGrak Hill Book company,1964.

[32]C.H.Cooley,Social Organization: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01;reprint ed.,New York:Schocken Books,Inc.,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