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1)

在今天這樣一個功利主義盛行、凡事都強調實用的社會裏,學術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沒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為地方和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成為許多人判斷一項學術研究是否有價值的惟一標準。因此,研究美國黑人教育史給人們帶來的疑惑和驚訝可想而知,此書在申請立項資助時幾經磨難的經曆也證明了這一點。幸虧最終有人慧眼識珠,我們才能讀到這本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關於本書研究的意義,我想從以下兩個方麵來理解。

第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其巨大的影響是我們無法視而不見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但對美國黑人尤其是黑人教育的研究並不多見。而不了解美國黑人,就難以了解美國社會;不了解美國黑人教育及其曆史,就難以把握美國教育發展的全貌。眾所周知,黑人雖然隻占美國總人口的12.7%,但對美國的貢獻是巨大的,這種巨大貢獻與黑人教育密不可分。因此,研究美國黑人教育及其曆史,對於我們全麵深刻認識美國社會和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美國傳統教育史的研究關注的是占統治地位的白人學校,教育史,對黑人和少數族裔的教育很少涉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以貝林和克雷明為代表的新教育史學將教育的概念擴大到學校教育和正規教育之外,家庭教育、黑人教育、婦女教育、社會教育都成為教育史研究的內容。隨著教育史研究領域的擴大,教育史學科的前景更為廣闊。從這個意義上看,本書應該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嚐試,它對我國教育史學科建設是大有裨益的。

美國以人權衛士自居,並在多種場合對別國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甚至不惜動用武力。難道美國自己就沒有人權問題嗎?在教育上,美國以高質量著稱於世,但正如他們自己也承認的那樣,“對眾多黑人孩子而言高質量的教育依然是遙不可及的”(見本書結語)。美國以自由平等相標榜,但種族歧視根深蒂固,成為美國社會的頑症。隻要種族歧視一天不消除,美國在指責別人時就很難以理服人。

賀國慶

2004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