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生辰
下元節(別稱:下元節,下元日,下元誕,下元水官節,完冬節。俗稱:水官解厄暘穀帝君解厄之辰)為中國節日之一,時間在農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當天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
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穀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著“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而其中三界爺(三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堯、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別是:上元節(元宵)、中元節、下元節。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十月十五就被稱作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穀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誌》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誌》:“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清明節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祭祖,中元節是以家庭為單位來祭祖,而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場麵宏大,莊嚴,神聖,看上一眼,會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下元節常見的習俗有一下幾個:
1、焚“金銀包”等祭拜祖先亡靈的活動:民間折紅綠紙為仙衣,折錫箔為銀錠,裝入白紙糊的袋中,正麵寫“謹言冥寶一封、彩衣一身上獻某某受納”,下書“子孫某某百拜”,背麵寫“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包”,叩拜後焚化。除此以外,還有其它常見的祭拜祖先活動。
2、道教專門場所的有關活動:這一天,道觀做道場,為民眾解厄除困,民眾前往道觀觀祭,並在道觀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誕辰日,各地禹廟等大禹紀念場所常有祭祀活動。
4、做糍粑等食俗: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糍粑並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
5、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每逢下元節來臨,水官下降凡間巡查人間善惡,為人們解除災難。家家戶戶張燈三夜,在正廳上掛著一對提燈,並在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
6、“水色”等戶外活動:水,和“水官”有關,色,色彩豐富。一般是紮彩船,在河中巡遊。水色由此得名。
有關下元節的文學記述如下:
《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餘處恭尚書》楊萬裏
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
半縷碧雲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
《下元節》
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王虛。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陸遊
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
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鬥驅君早夜忙。
《沁園春》無名氏(宋)
冰壑平生,如伯倫狂,似希樂豪。喜歡書不用、菊茶明眼,登山不倩、藜杖扶腰。
豆粥萍虀,鱠羹鱗脯,湖海人常折簡招。誰雲老,有滿懷風月,藏在詩瓢。
淩晨向鵠衝霄。道昴宿於今又應蕭。記垂弧令節,恰當後日,下元好景,正屬前朝。
冷膽如天,剛腸如劍,須把千杯壽酒澆。那堪更,是梅花時月,爛熳溪橋。
《鄱湖漁歌下元節五八初度》
虛齡稱甲子,初度值霜天。
滄海帆方滿,瑤池月正圓。
逍遙知鶴性,淡泊占鬆年。
可望期頤酒,霞杯醉壽筵。
個人覺得作為中華兒女有必要複興一下這樣的節日,這裏所說的複興,並不是說一定要全民大張旗鼓都來過下元節。其實,讓下元節的合理文化內容能夠在時代中得以延續,有關的節日民俗能夠有選擇地繼承下來,讓有心過這個節的國民同胞有一種選擇的餘地,應該說就已經很好了。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曆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這種生命的體驗,並不能隻用“愚昧無知”“宗教盲從”來概括甚至打壓。我考慮,下元節在當今時代,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麼它就有望得到複興。如今的中國人總是在傳承著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卻淡化了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如端午節。端午節卻被韓國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做為中華兒女的我們情何以堪?中國人不是沒有節日可過,從古至今中國人的節日還是非常多的,隻是作為中國人的我們不懂得傳承。總是以打倒封建禮教等理由為借口,不知打倒了多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其實風靡中國的愚人節都知道是西方的一個節日,其實你不知道的是愚人節並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你如果查閱相關史料,我國曆史上宋朝(宋真宗)就有相關節日,而且還和西方的愚人節是同一天,這個節日叫天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