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在分層教學中實現差異發展(1)(1 / 3)

一、教學公平視野中的分層教學

現實社會中,由於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個性特點、學習風格等多種多樣的原因,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差異。教師必須了解、認識、理解、尊重這種差異,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這是課堂教學公平的基本準則。落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正視差異,基於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教師要在平等對待學生差異的前提下,提高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差異、利用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差異、滿足學生的差異需求,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

“分層教學”是2世紀在全球較有影響力的一種教育思想。它要求教育者根據學生既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一些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並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在長達一個世紀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分層教學”形成了分層組班和班內分層實施教學兩種基本模式。

本課題研究的分層教學指的是在教學班常態下,從班內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托《課程標準》,基於既有差異,對班內不同學生確定不同層次的目標,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和輔導,使各類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的教學過程。這裏的“分層”強調的是教師通過調查和觀察,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並兼顧學生心理特點分建學習群體,利用學生學業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形態,為每個學生創造學業發展的機會。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分層教學由於尊重了學生的固有差異,充分照顧了學生的發展差異,易被學生接受。同時,分層次教學內含的競爭機製和互助機製易形成多向互動的局麵,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挑戰,實現跨越,從而客觀上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效地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質量。

二、分層教學的核心是滿足學生

差異發展的需求

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是由關注學生差異出發,促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理想的有效途徑。

上海市黃浦區教研室曾經組織教研員在31所中小學,覆蓋所有學科觀課12節,調研學生3多名,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前的班級授課製,教師要麵對幾十位學習基礎、學習態度、性格特點等都有很大差異的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要完成教學任務,又要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非常大的挑戰。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僅僅按照課程標準與教材要求,針對大多數學生的水平上課。對課堂上聽不懂、跟不上的學生,主要采用課後補救的方法,幫助他們達到課程要求。而對那些課堂上的內容早已掌握,想多學一點、學深一點的學生,教師同樣也缺乏針對性的措施,以至於這部分學生常有“無趣”、“沒勁”的感歎。這些情況嚴重損害了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差異,充分滿足每一個學生發展需求的公平性原則。

現代腦科學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學習潛能是有差異的,而每一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客觀上也存在著生活和學習環境的個體差異,因此每一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認知風格和學習喜好,這些差異本身並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教師的教學策略能否照顧學生各自的學習特質,將直接影響學生掌握及吸收知識的效能。

顧誌躍在《關注差異,提升學校教學有效性》一文中指出:滿足學生發展過程中的差異需求“值得推薦的是班內分層遞進教學。即教師根據學生差異,將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層次,分別給予每一層次學生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同的學習任務單、不同要求的練習與作業、不同難度的考試,並且用遞進的方式,鼓勵下一層的學生通過考試達到所在層的最前列,獲得晉升到上一層次的機會”。教師隻有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生實際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的選擇機會,才能真正保證更多學生享受教育公平,保證每一個學生健康、和諧發展。

由關注學生差異出發實施分層教學,其前提是承認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差異是必然存在的。若以“人”的獨特性作為理解及照顧學習差異的基礎,那麼學生在學業成績上的差異隻是知識表象,而背後是複雜的成因。分層教學過程中,在處理學生個別差異時,不可能以單一及標準化的策略去應付形形色色的差異問題。關注學習差異的分層教學,不是為學生拉起相同的終點線,而是協助學生發掘其學習能力,幫助學生不斷修正學習目標,保持對學習的持續興趣,讓每一個學生,無論基礎好壞能力強弱,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程度及能力上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