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校皆牆也。
牆內有學生近千人,皆住宿。
學生吃、喝、拉、撒、睡,盡在一牆之內。學生用水,本在與校隻一牆之隔的水塘。洗臉,洗腳,洗碗,盡在此一塘。此塘亦被學生稱之為“生命之源”,稱之為“瑤池”。
每日清晨黃昏,就有千分之幾學生哼著“我從校中來,帶著條毛巾,坐在池塘邊,看那斜陽盡”的歌曲,相約塘邊,嬉洗打鬧。古有人“萬裏長江作浴盆”,今有學生“半畝方塘作臉盆”。
一日傍晚,一群學生正於塘邊洗抹。忽一人大呼“不好”。眾皆驚恐,循聲而望,原來一小不點同學的拖鞋“北漂”。他欲下水打撈,由於不知池塘深淺,竟“沉墜不知歸路”,在水中“黑毛浮綠水,手掌撥洪波”。此危急存亡之秋也!岸上其他諸生,洗者忘其洗,抹者忘其抹。幸有頭腦清醒者,辨認出水中小不點乃N班鄭恨水同學。遂河東獅吼,兵分兩路:一路緊急救援;一路快馬飛報其老班。
待其老班以曹操之速拍馬趕到,恨水君已被幾個弄潮好手物理運動至岸上。他雙手撫肚,麵無表情。老班問之:“何如?”答曰:“無它,但飲水數(漱)口。”老班釋懷。有好事者卻將其雙腳倒拎,直指青天,有如農村人捉小豬,更象是歐陽峰練蛤蟆功,且美其名曰“驅水”。此時岸上手持毛巾者,比肩繼踵,“雖席地不容閑也”。
恨水君誤入水中央一事,猶如電視直播,即刻成為學校的焦點。此乃“一失足成大新聞”也。
N班文人墨客也觀事有感,詩興大發,紛紛作文以記之。有《聞鄭恨水墜入瑤池遙有此寄》,詩曰:“下課還沒幾秒鍾,聞道恨水墜池中。我發E-mail與閻王,不得加害我弟兄。”可謂情辭懇切。有加字《如夢令》,曰:“常記池邊日暮,有一男生裝酷,誤入池塘深處,幸得有人相助。嘔吐,嘔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連夜趕製,刊登於黑板報上,不計稿酬,唯願烘幹恨水君那顆潮濕的心。小品演員也不甘落後,在晚自習的課間,教室內有幾個扮成巫師模樣的人,左手舉碗,右手執勺,圍著鄭恨水,跳腳敲碗,口念招魂之詞,歸來喲,恨——水——歸來喲,恨——水——其聲淒淒慘慘戚戚,有如幽靈出穀,哀轉久絕。
學校領導聞之,懼其再發生也,立即召開校委會緊急會議。校長獻疑曰:“今日之事,實乃不幸之中的萬幸!安全第一。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保證學生在校的安全,諸位不知有何高見?”雜曰:“關之於校內,使其不得越校門半步”。經過一夜商討,最後決定於食堂之西北角,安置一水龍頭,讓學生用上自來水。此前校方也曾“用心良苦”:怕學生在路上被汽車撞著不許騎自行車上學,怕學生上體育課摔著把單、雙杠拆了賣了。而這一次可謂是“良苦用心”。消息一出,眾生歡也。然歡喜之餘亦不免心中不快,因為校方用一鐵將軍封鎖了通往水塘的“潼關路”。
翌日,召來瓦工、水電工,挖土砌磚,鑿溝鋪管,一日之內,將水龍頭安好。築以半米高台,且以鐵將軍守之,並派專人定時開關。
初,眾生歡呼雀躍,大有“周公得禾”“漢武得鼎”之喜,乃大置盆桶,增其舊製,以備蓄水之需。
然不幾日便煩惱陡增。試想:小小一水龍頭,怎敵它如此多的大桶?於是排隊;於是插隊;於是爭吵;於是有親密接觸;於是就有人呼“有人插隊”;於是就有人喊“誰誰插隊”;於是就有人叫“滾一邊去”;於是就有人哭“還我桶來”;於是就有人終日不思終夜不寢唯等搶水;於是就有風流人物吟詩以歎,其詩曰:對桶當歌,有水幾何?譬如朝露,今日不多。慨當以慷,我心難忘。何人解憂?唯有校方。潺潺流水,急急我心。但為臉故,死活一拚。蕭蕭馬鳴,黑黑人群。我有大桶,何日能平……
自此,食堂之西北角,終成是非之地,無寧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