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的起源(1 / 2)

第二章 皇帝的起源

全部人都死得差不多的時候,家裏還剩下我和老媽。

我們村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就連政府的人,想從鄉裏過來傳達精神也要爬上幾十裏的山路——馬路是九十年代以後才修的。我們家,是村裏最糟糕的一家,別人家還有幾塊紅薯地,我們家啥都沒有。

我們家住在半山腰,這裏沒法種地。生計來源於柴火和水果。

每天早上,老媽會去砍柴,她穿著一雙解放鞋,呃,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解放鞋,就是綠色的,看起來象隻平底船一樣的鞋子。有時候,她也不穿鞋,光著腳就去山裏。她砍柴、也砍灌木,我在旁邊割茅草。

把這些玩意兒帶回家,茅草是用來自己燒的,柴火曬上十天半個月,就可以背到鄉裏去賣,我依然記得那時候的價格,一挑柴是五毛錢。

有時候運氣不錯,會找到桃樹、刺梨、蘑菇、還有野草莓。這些玩意兒比柴火值錢,每次賣完水果,老媽就會買上一塊肥肉,又肥又厚的肉,用土罐煨著。

“娃,好吃麼?”

老媽的頭發真是亂得沒法看,經常可以在她頭發裏、肩膀上發現枯枝敗葉。

肥肉被熬成濃湯,隻有肉皮在湯裏浮沉,味道香得可以讓人暈過去。

她從灶頭大鍋裏給自己盛了碗紅薯飯——我們家從來不吃淨米飯,一般都要在大米裏加上紅薯、土豆、或者青菜來煮。她就一邊吃著混合的米飯,一邊看著我啃肉皮。

等我吃飽,她會把殘餘的剩湯倒進自己碗裏,有滋有味地吃著。

這種日子貫穿了我生命的十五年。起床、進山、割草砍柴、曬柴、趕幾十裏山路去賣柴。晚上去老秀才那裏寫大字、讀聊齋。

十五歲那年發生了很多事。

先是老秀才死了,他站在自己家的破院裏,突然就栽倒在地上,一頭白得發黃的頭發在秋風中發抖。那本《西南偏南》,他還沒有動筆就夭折了,從他幹涸的眼睛裏,可以看出他有點兒不甘心。

國家在進步,到了這個時候,鄉裏的人家開始燒煤,柴火已經不那麼好賣,家裏的生計逐漸成問題。老媽在深山裏翻了塊玉米地出來,又種了些紅薯,勉強可以度日。

然後,村裏的馬二侉子去外麵遊蕩了幾年,帶了些水果糖回來了。他說自己去了大城市,發了洋財。

老媽帶著我,提著兩包用紙包好的紅糖,去馬二侉子家。

“二叔,你看富貴不能一輩子呆在山裏麵,他還年輕,不出去見見世麵也不象話,我這個當媽的真是對不起他啊。”

“沒錯,嫂子。”馬二侉子操起了椒鹽普通話:“富貴這孩子,是該出去闖一闖了。時代不同了,外麵的大嫂子小姑娘穿得洋氣著呢,富貴一直這麼混下去,怕是連媳婦都說不上。”

老媽有些慌亂:“就是呀!可不能耽誤他了。二叔,你下次出去的時候,能不能帶著富貴出去見見世麵,好歹也有個盼頭。”

馬二侉子拿出一個花花綠綠的頭巾:“嫂子,外麵的大嫂子小姑娘穿得洋氣著呢,你戴上這個試試,一定比她們還好看。”

老媽霍地站起來,帶著我向外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