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善意威脅,以剛製剛(1 / 2)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脅的方法可以增強說服力,而且還不時加以運用。比如,小孩子不願意去打針,有大部分家長都嚇唬孩子說,不打針就會變成殘廢人的,還會丟掉人的性命等等。這麼一嚇唬他們,果然有效,有很多孩子都會乖乖地接受注射。盡管這種方法人人都會用,但在這方麵常犯的錯誤卻不是人人都可能會避免的。

以剛製剛的說話技巧

有人曾經做過這方麵的試驗,讓一些不願意打破傷風預防針的小學生分成兩組接受試驗,結果是受過善意恐嚇的學生有25%去打預防針,而未受恐嚇的隻有12%去打了預防針。由此可見,善意威脅的說服作用。

態度不夠友善。這裏所用的威脅並不是真正的威脅,而是以此使學生懂得利害的關係,產生恐懼感,盡快采取有效行動,以增加教育的效果。一旦理解錯誤,認為威脅越真越凶越容易見效,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有多少家長本意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因表麵上裝出凶巴巴的樣子,說“不好好學習,我就打死你”,使孩子們信以為真,當考試考不好的時候,也就不敢回家,甚至從此沉淪下去。這種事與願違的事實,提醒我們要記住:可以裝腔作勢,一定不要追求逼真的效果。

當然,威脅能夠增強說服力,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用威脅來勸人的方法,也是不用教人人都會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威脅取得說服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態度不夠友善、後果講得不清,威脅程度過高。

後果講得不夠清楚。威脅不是真正的目的,隻是一種手段。威脅不是一種簡單的嚇唬,應包含下列含意:如果這樣或不這樣,就會產生那樣的後果。

所以,運用此方法勸來說別人時所使用的威脅並不是真的威脅,而是以此使對方懂得利害的關係,產生恐懼感,以增強勸說的效力。以威脅進行勸說,威脅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威脅應該主要放在對於可怕後果的說明上,這樣才能說到說服作用。低程度的威脅很難說服人,這時因為聽眾不害怕,對於聽到的威脅往往會一笑了之。但如果過分誇大內容,會弄巧成拙的。

公元二零八年,劉備兵敗樊口,無力反擊,要與曹軍抗衡,則必須與孫權聯手。於是派諸葛亮前往江東說服孫權。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為了請求對方的援軍,一定會低聲下氣。但是諸葛亮卻相反,而是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以打動孫權的自尊心:“將軍您是否也要權衡自己的力量,以處置目前情勢。如果貴國的軍力足以和曹軍抗衡,則應該早早和曹軍斷交才好;若是無法與曹軍相抗衡,則應盡快解除武裝,臣服於曹操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