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一種本能反應,如果他覺得某件事情對你本人有利,他就會懷疑你所說話的真實性。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不時地說服與批評別人使別人能夠接受我們的觀點,讓人們相信我們說的話是真實的。如果你對一位男士說“您的發型真特別!”,他一定會相信。但是如果你對他說:“先生,我們新設計的這種發型肯定更適合您”,他通常會表示懷疑而猶豫不決。
聖人說:聞過則喜。生活中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交往中一定要講究說服與批評的藝術。一翻好言相勸,如果能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深得人心,定會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衡之以利
有一位中學老師接管了一個差班班主任的工作,正好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都躲在陰涼處不肯幹活,任憑老師怎麼說都不願起來。後來這個老師想到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他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而是都很怕熱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七嘴八舌說,確實是因為天氣太熱了。老師說:“既然是這樣,我們就等太陽下山再幹活,現在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老師為了使氣氛更熱烈一些,還買了幾十個雪糕讓大家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老師的說服,沒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
說服人家動搖、改變、放棄己見或信服、同意、采納你的主張,實質上是一場從精神上征服人心的戰鬥,但又不能使對方有絲毫被迫接受的感覺。
國際風雲中,一場舌戰,可免刀兵相見;領導會議上,幾句妙語,令人熱血沸騰;商海搏浪時,一段利辭,可得資財億萬;社交場上,一席懇談,令人如沐春風!不要憂慮學曆的高低、職業的好壞、自身條件的優劣,學會了說服與批評,你就會知道如何獲得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的成就感。但要想別人接受你的觀點絕非易事。
一個人幾十年形成的思想觀點,一個民族千百年形成的風俗習慣、思維定勢,你休想通過三五次苦口婆心的說服,就輕易改變。說服需要耐心、韌性,打持久戰。但遇有特殊情況,也需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速戰速決。有的說服,三言兩語,就說到了對方的心坎上,疙瘩迎刃而解;有的說服,越說對方越不服,結果不歡而散。這說明說服有一定的規律,是一門交談、對話的藝術。
說服與批評之間,有部分外延交叉重疊的概念。說服與批評,都有對人施加思想影響,從心理上征服人的意圖。批評常輔以說服,批評離不開說服;說服有時也帶有批評,但說服不一定都帶批評。說服的過程,就是宣傳這種好處,令對方信服。被說服者不一定有什麼缺點、錯誤,他放棄的主張與接受你宣傳的主張,不一定有正誤之分,也可能隻有全麵、完美的程度之別。所以,我們想用語言征服別人,要注意二者之間的關聯。
說話時如果能適當的調節氣氛,以退為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我們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會犯錯誤。在錯誤麵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發雷霆。事後,你很可能會沮喪地發現,你的“善意”並沒有被對方所接受,甚至,換來的結果可能會讓你追悔莫及。你的說服與批評是否是“成功”的,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對這件事所采用的方式。
我們要刊登廣告,推銷某種營養品,是把營養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詳細介紹一番好呢?還是介紹某個服用者使用後是如何稱讚這種營養品的好呢?答案一定是後者。個別具體化的事例和經驗比概括的論證和一般原則更有說服力,優秀的勸說者都清楚地知道這樣一點。因此,你要多賣掉營養品,你就應酌情使用後麵一種方法。
要說服別人不僅要學會旁征博引,而是要善於借用別人的口。在如今的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所謂的“托”。不要小瞧他們的威力!中國人總是喜歡“隨大流”,所以隻要借了“托”們的口,一切都好辦啦!比如你想推銷你的奶粉,不論你說它有多好,並不見得會有多少用處,但是如果你說:“我們那幢樓的人幾乎都喝這個牌子的奶粉,都說質量不錯!”恐怕顧客就會動心了。沒有人會去考察那裏的情況是否真的如你所說,但是他相信:這種牌子肯定不錯!瞧,你已經成功啦!
所以說,要想徹底的征服別人一定要從心理上征服對方。
小貼士:當麵對別人狡辯的時候,你不需著急,也不用生氣,隻需學著對方的方法,把他的“球”“踢回去”就行了。你與別人爭論某個問題,分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但就是不能說服對方,有時還會被對方“駁”得啞口無言。這是什麼原因呢?心理學家認為,要爭取別人讚同自己的觀點,光是觀點正確還不夠,還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術。在你引述別人的話時,如果還能運用一些成功的故事,或引用事實和統計數據來說話,那麼,你的說服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另外,你還要抓住對方的心理作為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