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城外,荊山之上。
荊山位於襄陽西南,以景山為首,坐落於沮水不遠。
往日,荊山之上有荊山書院,書院中有荊州三大名士——水鏡先生,龐德公,黃承彥。
其中,水鏡先生司馬徽,無人知他來曆,卻眾人皆知,他自稱縱橫家,本事學識奇大,在荊山書院掛了師名,廣收門徒。而眾人隻知先秦縱橫家厲害,便也相爭慕名來訪…
隻是他雖教人的本事高,也或許是劉修當年剛到荊州以至表現不多,竟是讓他看走了眼,半囚禁似的將劉修關在荊山書院五年,雖然也得傳了不少學識,但這對當時已經得到金手指的劉修來說,可是不小的折磨!
至於龐德公與黃承彥,則完全是荊州本地最大世族中的名士。也就是靠著這三大名士的聲名和本事,又恰逢亂世,荊山書院之名才能在之前的二十年間,盛傳天下...
如今,司馬徽一朝選擇失當,致使諸葛亮投了劉備,連同著諸葛亮聯姻的黃家,也一同遭了秧,直接被劉修貶斥,若非還有黃忠效力於他,黃家在荊州又家大勢大,那黃家別說再掌管荊山書院,就是荊州也不一定呆的下去...
……
荊山之上,今日人山人海,其中那各地的世族子弟占了四層,而劉修親信及其膝下子女則占了三層,另外兩層是中原其他地方來的諸侯使節和世家大族,最後還有一些零散之人,以及劉姓宗室。
“荊山書院,乃天下文士學子聚集之所,”劉修一身華服,立於大殿高台之上,這座大殿,是整座書院的中心大殿,乃劉修依據後世大禮堂功用所見,專門用於書院學子,百家眾人爭論、舉辦大會的地方,
“關乎著天下文道的興衰,更關係著諸位學子的成就!”劉修滿臉的笑意,說道:“故,本公念及此地之重要,數月前,已親自規劃,下令重修書院!”
“新修的書院,大致上分為三大院…”劉修細細講解著,這荊山書院的重新修繕,乃是劉修根基後世那豐富的大雪那般布置而成的,可謂別出心裁...
【總體上分為三大院四大區,其一為百家文道所在,為眾人學文之所,是劉修修繕的最大一個分院,包括這個大殿在內,還有一座藏書樓,教學的文院等地;
其二自然就是武院了,這卻也是個大院,因為他有一個極大的校場,用於習武比鬥之用,自然也少不了學堂,用於教授兵法之處;
其三,則是醫藥館,如今這裏還大多都是有些天賦的平民,及少量的寒門子弟,修繕了藥圃、藥園、醫堂等多處設施;
而除了這三大區之外,劉修還專門讓人修建了飯堂與宿舍,這兩處乃是老師和學子共存的地方,飯堂每日免費提供很是普通的飯食,若有富家子弟要大魚大肉,自然就必須得另外付錢了,而宿舍則也是師生同一處不同樓的混居方式…】
如此種種,雖然在教學的內容上還未表現出什麼驚人之舉,但這書院卻已經開始了新式的理念和思路,一時間,還真吸引了不少的平民百姓、寒門子弟,畢竟有著免費的住宿、飯食和老師,誰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