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在一個小城裏,這裏回民居多,很多上了年齡的女人,都戴著白帽子,白帽子有兩種含義,一是表明你是回民,二是表明你已經結婚了,沒結婚的女孩是不必戴帽子的。這對女人來說不太公平,因為結婚的回民男人並沒什麼標誌。以前的回民小媳婦一結婚就得把帽子戴上,如果堅決不帶就會受到別人的斥責,被認為不守婦道。隨著時代的進步,女人的地位漸漸提高了,很多回民的女孩也考上了大學,找到了體麵的工作,人有了錢腰杆子也就硬了,這些考上大學的,工作了的女人們,結婚後拒絕戴白帽子,因為白帽子並不是每個人戴上都好看,有些人戴上看起來有些老氣,還有在炎熱的夏天,戴個白帽子,感覺真是不太好。當然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愛美。伊斯蘭教裏規定女人結婚後要戴帽子,我想大概是想告訴人們,這個女人已經有主了,別再去招惹了。

母親那一代的女人對於宗教是相當虔誠的,她們不但戴白帽子,還在白帽子外麵圍紗巾,還穿寬寬的長袍子,這樣她們身上露出來的地方隻有一張臉和一雙手。她們買衣服必定要長袖的,領子很嚴實的,不能露出脖子以下的肉,領子大了,袖子短了,就被認為大逆不道,或者不知羞恥。她們每天還要做禮拜,到了齋月還要封齋,封一個月,除了來例假的時候不封,對於阿訇講的,古蘭經中規定的,她們都嚴格遵守。到了我們這一代,習俗丟掉了很多,因為念了書,我們對於宗教並不是全信,我們認為那是對女人的壓製,覺得有那麼一回事就行了,有時間的時候我們會看書,看電腦,看電視,對於宗教的了解並不是太多。我們結婚後也不戴白帽子,一是覺得麻煩,二是覺得不好看,三是覺得不公平,不過在一些重要的日子,比如說給亡人過“乜貼”,封齋的月份裏去看老人時是必須要戴白帽子的,如果不戴,不但要遭受別人的斥責,甚至老人們會拒絕你給的錢或物,並且會告知你,如果在齋月裏不戴帽子,連他們的家也不必去,他們把這認為是對自己的不敬。給亡人過“乜貼”如果不戴白帽子,也被認為是對亡人的不敬,“乜貼”也就白過了。還有就是去看“朝覲”回來的人也必須戴白帽子,“朝覲”有點像西遊記裏的取經,沙特阿拉伯是古蘭經的起源地,每個對宗教虔誠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去那裏看一看,回來之後就變成了“哈吉“去看“哈吉”的時候必須戴白帽子,否則會被別人指指點點,要想耳根清淨,就好好的戴上,否則會別成別人攻擊的對象。寫了這麼多,我發現了一個現象,伊斯蘭教裏對女人的束縛很多,好像就是不許女人打扮的太漂亮,聽說在阿拉伯,女人連臉都不能露,隻露一雙眼睛,這對於女人來說是不是很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