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都要上京去,全家就這麼幾個人,自然都要帶上了,隻有申氏不願進京,雖有維明同桓氏苦勸亦是無果,申氏心想,自己就一個女兒,還嫁在了本地,人家兄弟兩個是進京做官的,自己一個堂嫂子跟去象個啥樣麼。
因此就議定了將左書也留下,做個外管家,申氏管著內宅。每年左家商鋪和田地的出產,都由左書派人送到京****兩房花用。
這一路上浩浩蕩蕩,行路住宿格外經心,這也是因那年謝昆之事給眾人留下了陰影。這般趕路,用了一個半月,才到了通州城,全家在驛站歇了,兩兄弟先行入京準備見駕,又派精細家人去京中尋找合適的房舍。
那家人細細尋訪,卻是當年曾經住過的府第如今仍無人居住,原來因為這是前相張居正住過的,不僅屈死過人,而且張相從位極人臣落得個死後抄家的下場,頗為做官的人所忌,故而房主雖然把價錢壓得極低,仍然無人問津。
家人自然知道自家大爺並不介意這些,要不然也不會當年在此一住就是四年了。便仍要典下這處宅子,隻是因這宅子比起老家的左府來可是小得很了,如今要住兩家人卻是不夠,恰好那房主以典屋為業,在同一條巷子裏又新買了處大宅,還未典出,兩個宅子離得不遠,走路也不過是盞茶的工夫。若能一同典了,那房主也能給壓些價。
家人回報給兄弟倆,維明思忖一二,覺得京中不比家鄉,要尋到合適趁意的怕是不易,便與致德商量了,兩家就暫且分開住上幾年,日後回鄉仍是一家便了。原來左老夫人死時曾經叮囑他們兄弟二人相互幫扶,能不分家便不分,畢竟家中人丁稀少,能在一處照應些是最好。
致德自然滿口答應,心裏打著小算盤,在襄陽城裏住在家中有大哥看著,自己行事老受拘束,如今住得開了,有事仍然可以尋大哥,無事自己就可以去京中各地鬆快,嘿嘿,豈不是兩全其美?
定了住地,便讓家人去辦賃屋收拾之事,這兄弟二人卻是一同入朝進見皇上。
第二日左家女眷也進了城,大房二房分別而居,這回不光是致德樂意,就是周氏也覺得稱心,沒有了大哥大嫂管束,那自然是無比自在。
大房搬進了原來的府第,因是住過的,輕車熟路,略做收拾便可,永正住了晚翠軒,維明和桓清住在正心堂,德貞住了韻花閣,儀貞則選了海棠軒。慎思堂做了外書房。
維明昨日麵聖,得了萬曆帝一番慰問,仍令官複原先的左都禦史,連致德也沾了光,補了個吏部員外郎的缺兒。
因左家兄弟初來,京中頗有些知交故舊都來相見,府前車馬喧喧,賓朋不斷。
伺候儀貞的本來有一個大丫環,四個二等丫環,八個粗使小丫頭,還有四個粗使婆子,來京城也不用許多人,便隻帶了兩個二等丫環,四個粗使小丫頭和兩個粗使婆子和大丫頭珍珠。其餘人等或是放還回家,或是留在老家看院子。
海棠軒也不過剛收拾齊整,屋中氣味不算太好,儀貞便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樹下,同羅師娘閑聊著京中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