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自然流露(1 / 2)

攝影機鏡頭對著蔣雅思握著沈問的手時,沈問已經被C大附醫的院長親自安排在特別病房的高級治療床上。是警察在第一時間把沈問送進C大附院的,院長同意同行戴倩雯將沈問轉走,袖手旁觀的警官也沒說什麼,但隨行官員首先站了出來,阻止沈問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離開。

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市委常務副書記蔣雅思,對攝影機已經很習慣了,在病床前被攝影也不下數十次之多,但是她握著沈問的手,即不緊握,也沒有抖動,而是抑製不住地用手指撫摸他的手背。好像沈問是他多年不見的親人!

時間很短,就一分鍾。也許把沈問整進病房,隻是一種需要。她觸摸他一分鍾,離開病房。什麼也沒有說,也許是她被請進院長辦公室,等待沈問進病房的十幾分鍾覺得實在太久,也許是被隔離在病房外等待見沈問的人實在太多,也許是她看不習慣擠在自己身邊的女兒蔣麗對沈問充滿愛幕的眼神。

她在隨身人員的護航下剛出病房,一批接一批的市、區相關領導,學校同事,班上的同學,還有一些相識和不相識的稱之朋友的人,川流不息地湧向病房。

一直在外界處於沉靜狀態的C大附屬醫院全盤爆棚,人滿為患。省城一對在C市投資的企業家夫婦專門趕到醫院,分別為鄧均和沈問捐出10萬元愛心款; 沈問同時還分別獲得C市關懷下一代工委和教委的20萬元獎勵,教委並安排其帶薪休養。一年一度的高考迫在眉睫,沈問居然被安排休假!他會接受他的好意安心休假嗎?

入夜,素不相識的人們在鄧均所住的重症病區樓下的草地上點燃愛心蠟燭,為她祈福的時候,C市電視新聞中,主持人葉萬蘭說出的蔣雅思同誌安慰沈問的話,是她主觀杜撰的。

然而,畢竟媒體的力量是巨大的。第二天,C市舉行了“創建文明城市,弘揚道德模範精神——關於市民見義勇為座談會”。C市總工會、團市委、市青聯、C市報業集團、電視台等部門負責人,市道德模範代表、以及誌願者、大中學生、社區代表等共聚一堂,倡議把見義勇為付諸行動,讓C市變得更美麗。

如此同時,沈問在病房裏被神速地授予“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市委副書記兼市長苟樸如滿懷深情地稱讚說:“這件事,給跳樓的小女孩帶來了生的希望,也激勵著全市的向善力量。沈問同誌的精神,充分體現了民族傳統美德和人間大愛”。

沈問從苟樸如手上接過鮮花,捧在鼻子下聞著,心想:如果這一個月過去,葉萬蘭不回到你苟樸如身邊,我看你還對我唱高調!

從一群人到另一群人,從一個機構到另一個機構,從媒體的積極傳播到守望愛心的製度回應,因沈問義舉而激發的愛心接力,折射著人性的光輝,引導著社會向善。在這個炎熱的夏季,有什麼比這更能撫慰人們的心靈而感到更加清爽呢?不相信還有好人,不敢輕易行善的社會,正在變得溫暖明亮,愛意湧動!

這是由《常江早報》領銜冠名的C市80後和90後,在報紙上熱烈討論沈問愛的力量源自何處活動,王小靜撰寫的導語。導語還說: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就不會僅僅把愛心局限於自己,局限於家人,就能感受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世界就會在我們麵前呈現出無限的生機!沈問樸實的話“鮮活的生命就在那裏,我不能什麼也不做,看著她在眼皮底下終結”。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切真、善、美的根本。

尊重生命,護佑生命,把生命提高到最有價值的地位。這樣的生命意識激發社會向善力量,於個人言,是對自身生命的備加珍惜,對生活的信心;於他人言,是通過愛心善意可以幫助改變鄧均的命運;於整個社會言,則有助於建立起和諧的社會關係,改變社會群體的命運。

如果我們能多一些對生命的熱愛與責任,能多一份對生命的敬畏,我們的社會就能更加和諧,也才有美好未來。

80後沈問用愛托舉生命的感動中,在素不相識的人們護佑生命的愛的接力中,真正感受著這種前行的力量。

王小靜來到C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兒童重症監護室探視鄧均,順便給沈問帶來散發著油墨味的報紙。沈問覺得報紙太過分,過於把自己當成工具了。

“麵對從十樓墜落的兒童,沈問不假思索地伸出了雙臂……”沈問覺得這個報道不實。他認為不是不假思索就伸出了雙臂,自己還是有過一秒的猶豫,而且在小鄧均還沒跳之前就開始進行物理學的分析。

還有“巨手一伸,給年僅十歲的鄧均贏得了搶救機會,但沈問的左臂卻很可能長期內連黑板擦也拿不了了。”報紙上的這一句,更是誇大其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