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拜靖國神社既然“傷人”也必然“損己”。中日政治發展的停滯不前誰都難以保證會不會將來影響到互補性極強的中日經濟。如果日本真想成為“普通國家”,想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想保持並擴大在亞洲的影響力,日本就必須與中韓等國政府和民間實現全麵曆史和解,否則躲在美國的船艦下狐假虎威也隻能被別人恥笑,尊嚴將無從談起。小泉正在讓整個日本為他的愚蠢行為付出代價,日本可能會逐漸被其他國家看做威脅而不是夥伴。由於小泉的惡劣行徑,在日本需要借中國經濟發展的東風的時候他卻可能無法前往中國。拒絕麵對過去的日本政府將麵對一個越來越重的曆史包袱,從而影響它的對外關係,甚至影響其經濟發展。
小泉的拜鬼行為傷人損己,他在踐踏自己國家的法律,正逐漸讓日本人失去尊嚴。網友的評論有理有據地證明了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既“傷人”又“損己”,讓人讀後不禁拍手稱快。而論壇中此類的評論又往往會引起無數的跟帖,對“小泉參拜”這一新聞本身的傳播及深度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除了這種語言縝密、邏輯性強的長篇評論外,網絡論壇中更多的是網民針對某個事件隨意而發的三言兩語的看法。比如2011年2月16日,隸屬於美國國務院的“美國之音”(VOA)向國會提出2012年年度預算,其中大刪漢語普通話廣播預算800萬美元,裁員55%,這一事件引起了大家廣泛的關注。新華網網名為“diaoxiu”的網友說:“反華的叫囂終於停了,真是中國人民的福音,快哉!!!”也有人就此反思了中國自身的媒體,如“思心浪人”認為“現在中國的媒體很有一些問題,看到中東特別是伊朗的遊行示威,我們應該警覺一些中國的輿論的政治動機。中國共產黨應該掌握輿論的方向,不能讓其自由泛濫,變成敵對國家對付中國的武器。”還有的人對“美國之音”的本質進行了總結,如網名為“挖帝國主義牆角”的網友說:“中國有一本八卦雜誌名為《知音》,裏麵都是些胡編亂造的緋聞和故事。美國之音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也極盡造謠之能事,其公信力早已蕩然無存。在這一點上,美國之音是徹頭徹尾的‘美國《知音》’。”還有人洞察了這一舉動背後的原因,如“萬裏石塘”說:“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了,西方國家對外顛覆、滲透的手法也在向互聯網傾斜,現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類網站,成為西方國家進行輿論攻勢的主要武器,很多國家顏色革命以及反政府騷亂的背後,這些網站都是重要推手,當年司徒雷登走了,《白皮書》來了,今天美國之音走了,Facebook來了,而且來勢洶洶,其主旨就是要讓不受西方歡迎的政權‘非死不可’!”網絡論壇這種形式給了民眾自由發言的機會,也激發了不同意見的鮮明表達。
“民眾從對涉及國家利益的國際事務的關心開始,逐漸關心起整個國際關係領域中的事務,這從另外一個更大的方麵說明個人在社會中的主動性的確立。”網絡論壇本身就要求民眾的主體性的弘揚,一個對事物漠不關心、冷漠相待的民眾群體難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空間,也不可能對社會的改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除了對國際時事和重大事件進行評論外,有時網絡論壇中的評論根本沒有新聞由頭,人們可能是從某處得來的小道消息,但在媒體正式報道前,已經在網上泛濫了。2004年第8期的《鳳凰周刊》曾這樣說:“傳統媒介無法對某一事件開展報道時,往往會把消息透露給互聯網,在網民中迅速產生巨大反響,引來無數跟帖和評論,在網絡積聚影響力後,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會回歸傳統媒介,最終對各當事方和政府部門形成強大輿論壓力,導致對事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順應民意。這幾乎成了2003年以來互聯網與傳統媒介未經‘預謀’的合作模式。”這種網絡論壇的存在形式在一定意義上降低了傳統媒介所可能遭受的被權力製裁的風險。一旦將某些問題的討論放置到網絡中,那麼發表言論的將是眾多的網民,而網民在一定程度上所代表的是民意,民意的力量很多情況下遠遠超過了一種媒介的力量,網絡媒介之論壇形式是一種能夠充分利用民意解決社會問題的有效方式。學者彭蘭這樣談到:“這樣可以降低傳統媒介的風險。傳統媒介的報道往往是投石問路,放到網上後將事件置於民眾的關注之下,而民意是一種任何力量都不能忽視的強大力量,它可以分擔原本由一家媒體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