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網絡媒介中的國際新聞報道(8)(1 / 2)

在中文維基百科2005年被封鎖的第二天,即2005年10月20日,維客中國正式推出,該網站由多派網、博客網、互聯網實驗室共同創辦,其前身為搜派百科。但由於知識產權的原因,僅存在了十天便宣布關閉。另外,百度百科也屬於一個維客站點,就像它自己所介紹的那樣,“這是一部由全體網民共同撰寫的百科全書”。百度百科始於2006年4月,目前已收錄大家貢獻的詞條近100萬個。中華維客(http://www.cnwikis.com)則設有曆史、文學、藝術、體育、科技、風俗、醫藥等欄目。而天下維客(www.allwiki.com)是基於wiki技術的公益性知識網站,是“你可以修改的網絡知識庫”,目前已經形成國內最大的wiki技術和應用社群。該網站與網友共建開放的電腦知識庫,可以提供實用性和指導性資料,分享電腦、網絡方麵的學習、使用、選購的知識和經驗。因為這些站點都帶有百科全書的性質,所以基本沒有關於時事新聞的詞條,國際新聞編輯也就無從談起了。

實際上,維客技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公共空間,一個開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空間,這裏所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公眾性的話題,而維客們所做的也是一種公益性的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突發事件中,網絡即時通訊,如MSN,也成為一種強大的傳播渠道。仍以2005年的倫敦地鐵大爆炸為例,在上海東方衛視以專題形式報道該事件之前的三個小時,上海某報社記者陳明已通過MSN從其英國朋友田睿(其辦公室位於倫敦Appold街道的附近,Appold街道距離英國時間8時15分倫敦第一個爆炸的地鐵站“利物浦大街地鐵站”不到3分鍾路程)那裏獲知了事件的最新進展:

——英國時間早上10時,從利物浦大街地鐵站湧出的人流已充斥Appold街道;

——英國時間早上10時30分,我們已無法用手機通電話;

——英國時間中午11時30分,公司內部廣播:警方懷疑公司大樓為危險區域,要求我們整理所有個人物品到大樓後麵的緊急出口集合。很快,公司內部發出e-mail,要求我們盡量將工作的重要文檔打印並保留,以便服務器被毀後數據係統能實現恢複;

——英國時間中午12時,英國BBC網站確認已有2人在事件中喪生,這個數字在不斷更新;

——英國時間12時30分,根據BBC網站上的言論,一個伊斯蘭網站發表聲明,稱alqaeda(恐怖組織基地)已承認為事件製造者;

——英國時間12時40分,公司通知我們已解除危險信號。同事們相約去附近酒吧慶祝,我們並不慌亂;

——英國時間下午2時30分,公司廣播通知員工可以下班,並通過公司內部e-mail發布了目前倫敦市區所有可以運行的交通路線。

顯然,即時通訊不僅迅速,而且對接受者來說可信度也極高。其實早在1999年這種方式就被用來傳送國際新聞。當年北約轟炸貝爾格萊德後,南斯拉夫的安全部門因認為西方記者的報道有失公允,而將他們驅逐出境,電視失去了用武之地。這時,位於阿爾巴尼亞邊境,地處北約空襲中心地帶的一個名叫Serbian的塞爾維亞東正教修道院成為向全球發布新聞的唯一站點。它及時收集大量信息,通過電子郵件、郵件列表和實時交談等方式,向外界滾動發布北約空中打擊的情況,這些身處中世紀建築裏的修道士們還運用手中的鍵盤陳述自己的看法。

各種各樣的網絡“客”群們為豐富新聞傳播渠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網絡博客、播客和維客,以及進行實時通話的網絡主體在傳播國際新聞中的特點:(1)更快捷。如在倫敦地鐵爆炸案中發送的第一張現場照片,如果沒有亞當·斯塔西,他的手機以及朋友的博客,等待記者趕到現場需要相當的時間,而記者在混亂的人群中擠到出事地點又需要一番周折。(2)更直接。相比記者對他人的采訪,“我”在博客中發布的就是“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無需隱藏或掩飾自己的感情而展示真實的自我。(3)更開放。由於博客的“零技術、零形式、零成本”使得人人都可成為記者,而維客又使得人人都成為編輯,這種技術及製作上的低要求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及時發布新聞,並對新聞進行糾錯和補充,這樣,很多被傳統媒介遺漏掉或限製發布的新聞在網絡上得以複活。(4)內容更豐富。休·休伊特說:“傳統媒介憎恨新媒體的原因之一就是新媒體比傳統媒介的產量要大得多。博客作者每天都要上傳幾十萬個帖子,我們當中一些人一天會上傳十幾個帖子,而且每個帖子都很值得一讀。”雖然他並非特指有關國際新聞的博客,但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國際新聞的博客,其強大力量不容忽視。(5)更具個性化。博客寫手們用自己的眼光發掘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用獨特的語言風格寫作屬於自己的新聞報道。當發現有價值的背景材料和思想觀點時,博客寫手們可以通過鏈接的方式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新聞資源,不再傳統媒介的框架設置,不再盲目複製傳統媒介的報道風格。(6)可以與讀者達成有效的互動。吉爾默認為這是博客最吸引人的特點之一。“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我貼出一個通告說‘我正在寫下麵的文章,這就是我認為我知道的’,然後邀請讀者告訴我,我是對是錯,或者至少幫我找出我遺漏的東西。”他說,“那非常有趣。閱讀我報紙專欄的人超過閱讀我在線作品的人數以千計,但我的確是從博客中聽到相當一批人的反饋。”“我推出一個專欄後經常會聽讀者說:‘那很有趣,但你從這個或那個角度想過嗎?’而答案通常是沒有,我沒想過,所以下一次我再接觸到相同的主題時,就會加上遺漏掉的部分。”“任何接觸網絡的人都知道,網絡遠比個人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