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的改進策略(3)(1 / 3)

第二節 以人為本:網絡中更加人性化的國際新聞報道

這是一個人的尊嚴被珍視的時代,無論是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如果誰不尊重人的價值,就一定會受到指責。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特別強調:“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網絡時代,因為人們具有更強的主動性,並且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說教的信息一定會被打入“冷宮”。隻有在媒介行為中真正實現對人的重視,網絡國際新聞報道才可能獲得更為廣泛的市場。

一、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意味著在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生活中都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合理性價值。以人為本理念的出台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隻知道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曆史發展的五種曆史形態的劃分方式,而根本不去關注馬克思關於人類曆史劃分三階段的理論。而這個三階段理論恰恰是站在了人的立場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解讀。“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隘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質變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的體係。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的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人類曆史最初階段的人具有依附性的品格,而第二個階段的人則走向了獨立,但這個獨立是以異化為前提的,因此是必須揚棄的,而這種揚棄的結果就是人類社會向真正的文明社會的邁進,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來臨。應該說,這種解讀是從人的不斷走向自由發展的角度對曆史的一種解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人學內涵。這正是我們今天確立以人為本的精神理念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正是在這個思想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人作為曆史發展的一個標尺所具有的衡量價值。

一個社會是否偉大關鍵要看這個社會之中的人是否獲得了全麵發展,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並不是同個體相對立的存在,個體的人始終都是社會要關注的主體。“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人的個人生活和類生活並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必然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人生活。”忽略了個人根本也就無所謂社會,社會的發展必須以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我們正在走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人獲得了空前的全麵的發展,作為主體的人在中國政治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中都展現出了特有的豐富多彩的內涵。如果我們的發展理念不能站在人的需要的立場去理解,就是失卻了主體的社會發展模式。任何空洞的發展模式都是人的缺席造成的結果。

今天的中國不再希望人處於缺席狀態,人的需要成為現代中國所必須關注的基本維度,人正是以自己的需要為基本動力,才可能構造良好的主體性自我。社會的發展必須能夠從人的主體性的角度加以理解:“人是自由的主體,自由包括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尺度成功地改造世界。因此,人的麵貌如何,自由的特征也就如何。人類自由高度發展的一個核心的標誌和不可忽視的根本條件,是作為主體的全體個人的全麵發展。”人會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尺度去改造世界,這就是人的主體性體現,也正是人的自由的前提。今天的中國不僅將人當做要珍視的個體,從而去尊重人的價值,而且還將人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源泉,充分發揮人在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馬克思當年也正是在弘揚人的價值的同時看到了人自身所具有的主體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