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中國網絡國際新聞報道的改進策略(5)(1 / 3)

再次,《紐約時報》網站為讀者提供的服務可以說是淋漓盡致,幾乎每條新聞都是“讀者友好”(reader-friendly)的。這裏以2007年11月19日吉姆·亞德利所采寫的一篇文章加以說明。文章題目為“中國三峽工程的人力成本受到批評”(Chinese Dam Projects Criticized for Their Human Costs),打開文章,首先可以看到在標題上方有一橫欄,有中國國旗的標誌及黑體字:“增長帶來的窒息”(Choking on Growth),說明這是一個專題,緊跟著用一行小字說明這是“一係列檢視中國汙染危機的文章和多媒體作品”中的一篇。文章第一段右側提供了“發送e-mail”、“打印”、“單頁顯示”、“重印須知”、“保存”、“共享”等服務,一般每條新聞都有此類服務。然後自第二段起,在文章左側劃出一小塊兒,首先是對該專題“增長帶來的窒息”的介紹,並有鏈接可以到達全部報道;接著是一些有特色的報道,充分運用各種多媒體手段,包括一段視頻:“與大壩共存”(Living with the Dam),圖表,比較了中國和世界1950-2000年間所建造的超過50英尺的大壩數量,並在地圖上用圓圈的方式標明每次建壩所涉及的移民人數,以及將讀者引導到“專家圓桌”的鏈接,讀者可以在這裏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紐約時報》考慮特別周到的地方是接下來提供了相關的中文翻譯,這個專題裏所有文章的摘要都可以找到中文,讀者可以下載pdf格式的該篇文章的書麵翻譯,並且可以以mp3的方式收聽對這篇翻譯文章的閱讀。對該文配發的照片,提示有“放大照片”的字樣。而文章下邊還有溫馨提示:“若想知道該篇文章中所用詞語的相關信息,請雙擊任何單詞、詞組或名字,一個帶有詞語釋義或百科全書入口的新窗口將為你打開。”再往下則為“過去已有的報道”(Past Coverage)和“相關搜索”(Related Searches),這裏主要包括“中國”、“環境”、“大壩與堤防”和“水電”,而每條搜索詞之後都有“添加提醒”(Add Alert),這樣一有相關新聞,網站馬上就會將其發送給已注冊的讀者。

2.《泰晤士報》網絡版(http://www.thetimes.co.uk/tto/news/)

《泰晤士報》的發行量並不算太大,曾在20世紀90年代末降至37萬份,後來經改編為小報後有所上升,也隻有65萬份,《星期日泰晤士報》還多一些,達到130萬份,但其網絡版的讀者每個月達到1000萬人,而且國外讀者較多,對國際新聞的需求就相對較大,所以在此對其加以分析。

數據統計顯示,《泰晤士報》網絡版的1000萬讀者中45%是國外的,美國的占35%,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國,也有少量中國讀者。

《泰晤士報》網絡版的國際頻道以這樣的方式顯示自己的位置:“我在哪裏?主頁新聞國際新聞”,其國際新聞的導航並沒有設在上部橫欄,而是在主體部分的中間欄,以綠色字體標明“探索國際新聞”,共分六個板塊:伊拉克新聞、美國和美洲新聞、歐洲新聞、中東新聞、亞洲新聞和非洲新聞。其主體部分也分為左中右三個縱欄,左側為多條國際新聞,最上邊一小塊兒為配了大幅照片的頭條和沒加照片的兩條次頭條;之下是更多的新聞。中間縱欄也比較窄,緊接著子欄目導航的下方是“本周照片”,然後是選擇某個特殊事件,邀請讀者發表的評論;之後就是一些針對新聞事件所做的專題,如“美國大選”、“津巴布韋選舉”、“海地暴亂”等,部分內容添加了幻燈片。而右側縱欄主要是廣告區,隻在最上方有一個為讀者所做的排行,包括“最多閱讀”(Most Read)、“最多評論”(Most Commented)和“最大驚奇”(Most Curious)。

很明顯,《泰晤士報》的網絡版比《紐約時報》的網絡版簡單得多,對多媒體手段的運用也並不充分,有時收看多媒體的路徑還不十分暢通,但它依然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在各個方麵盡量考慮讀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