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國際危機傳播與公共政策創新(1)(1 / 3)

本章要點

國際危機傳播中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

媒體的議程設置引發公眾對公共政策的聚焦、討論,並最終進入政策議程

由公共管理部門完成公共政策創新,給危機後的社會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或方向

當今世界,危機頻繁爆發。尤其是一些與國際體係及國際秩序緊密相關的國際危機事件,既會影響到危機涉及的相關國家,又會影響到國與國的關係以及國際機製、規則、規範等,因此意義重大。同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國內的危機事件也因與國際社會中的各種因素有密切關係,或事件本身具有國際影響,而極易轉化為國際危機。

“危機最根本的功能是改變組織結構、社會關係和人們的信念體係”,所以危機其實也提供了進行社會變革與關係調整的一種機會,其中包括對公共政策的討論與修訂。因此,對國際危機傳播的研究不僅可以提供新聞報道策略、幫助提供危機應對計劃或者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而且還可以從公共政策創新的視角研究危機引發的社會變革與社會關係調整。

本章將從公共政策創新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分析國際危機傳播,通過研究國際危機與社會係統的互動,分析國際危機傳播中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如何引發公眾對公共政策的聚焦、討論,並最終進入政策議程,由公共管理部門完成公共政策創新,給危機後的社會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或方向。

第一節 國際危機事件與公共政策

一、國際危機事件頻發的根源

近年來,全球範圍內危機事件頻繁發生,社會學家認為,在經濟和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人類也進入了一個充滿危機的高風險社會,危機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常態。由於各國不同的國情與製度,危機事件發生的情況和原因並不相同。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正日益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因此,中國國家利益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發展,中國遭遇危機特別是國際危機及衝突的可能性也在增強。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麵:

(一)轉型期社會的矛盾和問題集中

“西方學者研究指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上升到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一般會處於人口、資源、環境、效率、公平等社會矛盾的瓶頸約束最嚴重的時期,也往往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容易動搖的關鍵時期。”而中國正處於這樣的曆史階段。改革開放30年,目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向現代化、城市化、工業化轉變的社會轉型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矛盾和問題。如由於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造成的台風、海嘯、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難;“非典”、禽流感、“甲流”、艾滋病等高強度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由於管理機製落後、官僚主義和少數官員腐敗造成的如火災、礦難、建築物倒塌等安全責任事故;以及各種危及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政治事件等,各種社會矛盾隨時可能引發不同程度的危機事件。而且,整個社會係統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某一方麵發生問題都會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麵,進而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影響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二)國際關係錯綜複雜

從國際環境來看,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伴隨著我們加入一個全球化的開放社會,隨時有可能出現金融危機、戰爭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等國際危機。

我國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麵臨國際關係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特別是美國“9·11”事件後,從國際範圍來看,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滋生蔓延並成為危及世界和平與穩定的跨國力量。就我國國情而言,“台獨”、“疆獨”、“藏獨”等反華勢力依然會為我國的安定團結和發展製造各種障礙。

同時,在全球化和國際化日益加深的國際環境中,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不可避免地要承擔一個大國應該承擔的責任,國際危機再也不是和中國無關。例如在伊拉克危機和朝鮮核危機中,中國都為危機的和平解決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三)國內危機與國際危機的相互轉化

隨著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國際危機與國內危機的界限日漸模糊,國內危機和國際危機的相互轉換和銜接速度在加快,國內危機的國際幹預程度不斷加深,國內危機外溢的趨勢不可避免”。可以說,這已經成為當前國際危機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