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國際危機傳播中文化和宗教的作用(1)(1 / 3)

本章要點

國際危機傳播中由宗教和文化差異引發的問題

國際危機跨文化和跨宗教傳播中的認知體係、價值觀、規範體係以及語言與非語言

英國作家喬治·吉辛曾說過:“我們周圍的世界是由心靈創造的。即使我們一同站在同一片草地上,你我看到的景色也決不會相同。”

這句經典的話同時引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這種差異的來源是什麼?文化和宗教的影響是否會增加同一地域的共性,同時激化不同地域間的衝突呢?在國際危機傳播中,是否也存在這種或一致或相悖的認識情況呢?如果有,那麼國際危機傳播要如何在全球各地實現客觀、全麵等諸多有效的傳播意義呢?

在以下的論述中,我們將這種“心靈創造世界”的過程分為了認知體係、價值觀、規範體係以及語言與非語言符號這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探討在文化和宗教影響下產生共性或差異的原因,以及這一切的影響結果與國際危機傳播的緊密關係。

第一節 認知體係的文化、宗教差異與國際危機傳播

認知是人們接觸信息和客觀事物的首要環節,是人對於客觀事物所提供的信息的接收、處理及判斷的過程,主要包括感知、思維等認知環節。在國際危機傳播過程中,認知行為左右著人們對於事件在第一時間的認識和判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認知容易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響,並且會在長時間下形成一種習慣的認知模式,進而呈現出地域性的共性或差異認知。因此,認知體係的文化、宗教差異是國際危機傳播不得不考慮的要素。

一、感知與文化、宗教

(一)感知的定義

感知是認知過程的第一步。它是指人通過感覺器官對外部信息進行選擇、組織和解釋的過程,是人類認識外部環境乃至客觀世界的最為基本的認知形式。

在國際危機傳播中,涉及雙重感知:先是傳播者在事件現場,對於大量聽覺、視覺信息的感知處理,由於受到鏡頭和播出時間等多方麵的限製,傳播者不可能把現場所有的信息還原給受眾,因此,受眾是根據傳播者所篩選過的報道內容,進行信息的二次感知。

在國際危機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的感知行為過程都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利用感覺器官——視覺、聽覺甚至嗅覺、觸覺,去接觸事件中的顏色、形狀、大小、氣味、輕重等;其次,從紛雜的信息中選擇性地記憶和接受部分重要信息,比如顏色紛雜的事件現場,有些人更關注紅色,有些人可能被綠色所吸引;最後再對這些受到關注的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斷,顏色或鮮豔或暗淡,聲音或嘈雜或安靜等。

(二)文化與宗教影響下的選擇性感知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處在多元素的環境當中,往往是很多事物同時刺激我們的感官,看到的是多彩的顏色、豐富的形狀造型,聽到的是紛雜的聲音。當這一切元素同時呈現時,我們的感知係統是很難同時接收如此多的信息的,因此也就出現了選擇性感知。所謂選擇性感知,也就是感知係統在超負荷接收信息時所作出的篩選,在眾多信息中選擇一部分作為重點去接受,其他的作為非重點接受或直接忽略。

那麼這種選擇究竟是如何作出的呢?除了受到生理條件限製,呈現個人差異以外,這種選擇性感知常與文化和宗教的影響緊密相連,於是,選擇性感知也呈現出地域性群體特征,並且在傳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化,數千年以來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常常會習慣性地在文化的影響下去感知事物。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了一項測試,他們安排一組墨西哥的孩子和一組美國的孩子在極短的時間內看同一張立體圖片。這張立體圖片既包含了鬥牛的場麵,又包含了棒球賽的圖片。試驗的結果顯示,墨西哥的孩子看到的是鬥牛,而美國的孩子看到了棒球賽。顯然,這兩組孩子都是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作出了視覺上的選擇。在第一時間,他們選擇並著重記憶了自己所熟悉的信息。

不止是文化,宗教也同樣對感知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紫色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基督教中代表至高無上的力量;猶太教中也類似,大祭司的服裝或聖器常為紫色。但在中國傳統宗教裏,有“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也,惡利口之覆邦也”的說法,所以中國人往往把紫色視為邪惡的、恐怖的。這種宗教差異促成了選擇性感知,西方人很自然地把紫色放在視覺重心,而中國人往往願意忽略紫色。

馬克思說過:“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曆史的產物。”可見,感知並不是簡單的生理過程,它是受到文化和宗教的影響,在曆史長河中逐漸改變並最終形成的一種選擇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