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記(1 / 1)

一年前,我們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聽眾工作處兩家聯合承擔了《國際傳播受眾研究》一書的撰寫工作。某種意義上說,這一領域基本上屬於未及開墾的處女地,不僅迄今為止尚無一本理論性、係統性的專業著作出現,研究積累稀缺,而且資料散亂,有些還屬於內部資料,搜尋不易。因此,這項工作無論對於我們個人還是團隊來說,都是一次全新的嚐試。

一年來,我們寫作團隊多次會商討論全書大綱和內容,三番五次修改,所幸大家精誠合作,共克艱辛,終於順利完成任務。擺在諸位麵前的這本書,就是我們這支由研究和實務工作兩個領域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經過整整一輪酷暑寒冬努力之後的結晶。作為國內第一本國際傳播受眾研究領域的專門書籍,無成例可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向未知領域開拓從來就是科學研究的動力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本書由劉燕南負責總體框架的規劃和具體章節的設計,組織“理論篇”和“方法篇”的撰寫工作,史利負責組織“實務篇”的撰寫工作,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方向的部分博士生也參加了寫作。具體撰寫者如下:劉燕南(導論、第四章、第五章),汪彥(第一章),穀征(第二章),李冰(第三章),黃建、劉燕南(第六章)。碩士生王麗負責所有國外案例的搜集和翻譯工作。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參加寫作的人員有:溫飆、汪華(第七章),史利、楊明、魏家富(第八章),範建平(第九章)。穀征參加了第一章、第七章、第八章的部分校改工作,碩士生張高峰和康彬也有貢獻。全書由劉燕南修改和統稿。

本書是一次集體勞動的結晶,凝結著來自受眾研究領域和實務工作領域諸多參與者的心血和智慧。這裏要感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溫飆老師的鼎力支持,溫老師不僅參與寫作,還認真審閱了“實務篇”的內容,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總編輯閔惠泉先生和責任編輯歐麗娜小姐,以寬容和耐心對待我們交稿的一再延期。

國際傳播受眾研究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領域,也是一個日新又新的領域,有許多問題尚待探討。由於時間倉促,也由於知識和視野的局限,撰寫這樣一本書,我們常感力有不逮。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拋磚引玉,引來對這一領域的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也祈望各位專家學者和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劉燕南、史利

2011年5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