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程是為影視專業高年級學生而設計,因此,對影視基礎理論諸如:鏡頭、蒙太奇、場麵調度等少有涉及。教程更多注重影視節目的設計理念及創作過程,要求學生在一體化創作中,達到“五自”的目的(自編、自導、自演、自錄、自己後期合成),使創作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從“知”到“智”。
我們認為影視教學活動,在哲學概念上應分為兩個層麵,即“知”與“智”。“知”是第一個層麵,屬技巧、技能範疇。“智”是第二個層麵,屬創作、創造、發揮、綜合應用的藝術範疇。所謂“知”,即是使受教者從不知到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在知的過程中做到兩個發現:其一,學習者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長短,揚長避短,專攻一門,旁及其他;其二,教學者發現學生,發現其之長,補其之短,因材施教。所謂“智”,即在掌握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之後,上升到藝術創作階段,每個學生綜合自己的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適合自己才能或專長的節目創作,在實踐中有所體會,在藝術中有所收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影視工作者。我們的教學,就是不僅培養一大批“知者”,還要盡可能培養一批“智者”。這就是我們開設“一體化”教學的初衷和目的,倘若如此,善莫大焉。
在《廣播電視一體化教程》付梓之際,我不由得回想起在廣播電視領域三十餘年的經曆。記得1981年的夏天,在廣西南寧,“全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培訓班”,在那酷暑難熬的盛夏,我認識了風塵仆仆到南寧給我們授課的朱羽君老師、餘光遠老師。他們的氣質、風度,特別是他們對藝術的感悟開啟了我的影視藝術之門。我還記得手把手教我的師傅趙民俊,他瘦瘦的、高高的,舉止幽默,是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著名攝影師。祖國大地、長城內外遍布了他的足跡,他毫無保留地將攝影技術傳授給我,使我受益匪淺。我還記得在四川師大中文係讀書時,萬光治教授、範文瑚教授博古通今的學養,開啟了我的文學之門。還有我的師父、國畫大師黃純堯先生一筆一劃的示範,一點一滴的講解,諄諄的教誨,又為我開啟了繪畫藝術之門。
當我轉移到教學領域之後,縱觀國內外高等院校影視編導教學,總覺得缺點什麼。缺什麼呢?缺的是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於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邊教學邊總結,係統地梳理了我從事廣播影視工作三十年的經驗與教訓,有了編著一本比較實際、實在、實用教程的想法。
記得2007年暑期,我和我的學生劉彤翻閱了大量的國內外影視教材,特別是石長順教授的《當代電視實務教程》、許同均教授的《電影導演的表演藝術》、李興國教授的《電視照明藝術》、鄭月教授的《電視節目導播》等一大批教學前輩的著作,吸取他們的經驗,借用他們的思想,終於使《廣播電視一體化教程》可用、可讀。在此,向他們付出的辛勞表示最誠摯的謝意。此外,該書在反複的修改校正中,責任編輯李唯梁老師,對工作一絲不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讓我們難忘。
同時在編著該書的過程中,得到了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領導馬洪奎院長、張書玉副院長、陳祖繼副院長的大力支持,在硬件設施上給予了充分的保證。經過幾年的試用,該書逐漸成熟,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歡迎,特別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學生劉彤,現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如果說《廣播電視一體化教程》稱得上在教學改革中的成果的話,那麼我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該書付梓之際,我和劉彤向傳媒藝術界,向影視教育界的老前輩,向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朋友、同事、親人致以深深的感謝。
徐先貴
2011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