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業具有技術複雜、規模大、高速、高效的特點,因此對工業自動化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隨著計算機自動化技術、控製技術、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各種工業自動化手段的發展相互影響。當今世界先進工業國家正處於由“工業經濟”模式向“信息經濟”模式轉變的時期,以高新技術為核心,以信息電子化為手段,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已經成為現代工業自動化的一個發展趨勢。現有的工業自動化水平已無法滿足現代化的工業智能控製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對其進行一場技術變革,通過引入當前流行的“大數據存儲”“數據挖掘”及“雲計算”等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思想理念,使得工業自動化水平能取得跨越式的進步,以適應當今世界技術發展的趨勢。
3.1人們身邊的工業自動化
提起工業自動化,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因為社會發展到今天,工業自動化應用技術範圍極其廣泛,同時我們也都享受著工業自動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諸多便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我們身邊都有哪些工業自動化應用的例子。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每天都要接觸到的事情就是穿衣吃飯,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是怎麼來的呢?相信這個答案大家都是知道的。我們就來看一下紡織工業的曆史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並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織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代以後中國紡織機械日趨完善,水力紡車、踏板織機的出現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西方工業革命之後,中國也漸漸開始近現代化的進程。大型紡織機器的使用,使得中國的紡織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逐步形成了集體化大工廠的紡織工業。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紡織科技的進步更是日新月異,紡織工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在生產的過程中幾乎不再需要人工參與。紡織效率不僅大大提高,紡織的產品也是層出不窮,不再局限於棉、麻產品,新型的紡織產品不斷湧現,比如莫代爾纖維、納米纖維、活性炭纖維等,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
下麵,我們再來看一看造紙工業的發展情況。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無論是讀書、看報,還是寫字、作畫,都得和紙接觸。
在古代紙沒有發明以前,人們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的物品。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占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人們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漁網等製成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經過唐、宋、元、明、清千餘年的歲月,到清代中期,我國手工造紙已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發展傳播的物質條件。
19世紀末,中國開始采用機器造紙,但後來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全國隻能生產二三十種普通文化、生活用紙,機製紙產量僅10.8萬噸。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各種造紙機械層出不窮,逐步取代了人工操作,形成了大規模的造紙工廠。現代製漿造紙係統是由化學、化工、林學、機械、企業管理、環境等十多個領域的技術組成的複雜係統,現代製漿造紙業已經成為高新技術武裝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現代的造紙業大都采用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包括環保裝備,產品質量高、資源消耗低。
除了上麵所說的紡織業和造紙業已經實現了工業自動化之外,還有很多傳統的工業也已實現了自動化,比如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已經逐步朝著自動化工業方向發展,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從上麵例子可以看出,工業自動化是在工業生產中,充分利用動物以外的能源和各種資訊,比如說各種機器設備、傳感器、計算機以及網絡資源,大大減少了人力操作。
工業自動化技術就是在生產過程不需要人工直接幹預,就能按預期實現目標測量、操縱等信息處理的技術。自動化技術是探索和研究自動化過程的方法和技術,是涉及機械、微電子、計算機、機器視覺等技術領域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工業革命促進自動化技術的產生,並得到很好的發展;同時自動化技術也促進工業的進步。如今,自動化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機械製造、電力、建築、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等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之一,大大提高了生產過程的安全性、生產效率、產品質量;減少了生產過程的原材料、能源損耗。
據國際權威谘詢機構統計,對自動化係統的投入和企業效益方麵提升產出的比為1∶4~1∶6。特別在自動化係統占設備總投資10%以下的資金密集型企業中,自動化技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工業自動化係統就是機電一體化係統,該係統用於對生產過程進行控製,主要由機械本體、動力部分、測試傳感部分、執行機構、驅動部分、控製及信號處理單元、接口電路等硬件元素組成。在軟件程序和電子電路邏輯有目的的信息流引導下,自動化係統相互協調、有機融合、集成,形成物質和能量的有序規則運動,組成工業自動化係統或產品。
近年來,隨著控製技術、計算機、通信、網絡等技術的發展,信息交互溝通領域正迅速覆蓋從工廠的現場設備層到控製、管理的各個層次。工業控製機係統是工業生產過程及其對機電設備、工藝裝備進行測量和控製的自動化技術工具(包括自動測量儀表、控製裝置)的總稱。今天對自動化最簡單的理解是:用廣義的機器(包括計算機)來部分或完全代替甚至超越人的體力。
3.2五花八門的工業自動化
3.2.1機械製造自動化
機械製造是生產的工業部門,機械製造的產品包括各種動力機械、起重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冶金礦山機械、化工機械、紡織機械、機床、工具、儀器、儀表及其他機械設備等。機械製造業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其發展水平是國家工業化程度的主要標誌之一。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有很明確的目的,就是將機械設備與自動化技術通過計算機的方式結合起來。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形成了一係列先進的製造技術,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製造(CAM)、柔性製造係統(FMC)等,最終形成大規模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CIMS),使傳統機械加工得到很好的發展。具體在工業中的應用包括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
機械製造自動化應用範圍較廣,包括產品設計自動化、加工過程自動化、物料存儲和輸送自動化、產品檢驗自動化、裝配自動化以及生產管理自動化等。機械製造屬於離散生產過程,與石油化工等連續生產過程相比,實現自動化的難度較大,因此進展較慢。20世紀60年代以來,檢測技術、電子技術尤其電子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的結合,因此出現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和工業機器人等。這項新技術使機械製造自動化產生新的變革,並取得了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適應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的柔性製造係統,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製造、機器人、管理信息係統等技術綜合為一體,研製出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
3.2.2自動生產線
20世紀20年代以來,隨著汽車、滾動軸承、小型電動機和縫紉機等工業的發展,機械製造中開始出現自動生產線。最早出現的是組合機床自動生產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工業發達國家的機械製造業中,自動生產線數目急劇增加。
1943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與克羅斯公司共同研製出一條自動生產線。生產線上的金屬材料或半成品自動按順序地移動,並連續不斷地被加工。它可以節省勞動力,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生產率,所以取得了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種單一品種、大批量生產的自動生產線的發展達到高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不僅用自動機床和組合機床構成自動生產線實現自動化,而且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電鍍、噴漆和裝配等加工過程也開始實現自動化。
采用自動線進行生產的產品應有足夠大的產量;產品設計和工藝應先進、穩定、可靠,並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基本不變。在大批、大量生產中采用自動線,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生產的穩定性和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勞動條件,縮減生產占地麵積,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保證生產均衡性,有顯著的經濟效益。自動生產線是在無人幹預的情況下,按規定的程序自動進行操作或控製的過程。
自動化技術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軍事、科學研究、交通運輸、商業、醫療、服務和家庭等。采用自動生產線不僅可以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部分腦力勞動以及惡劣、危險的工作環境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擴展人的器官功能,從而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