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社會控製論的由來
1948年N.維納在《控製論》一書中曾經指出,用控製論方法研究社會係統有兩個主要的困難:①極難使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間的耦合降到最低限度,相反的,觀察者會對被觀察對象施加巨大的影響。②社會科學家沒有從恒與時間、地點無關的角度來冷靜地觀察研究對象的那種方便。20世紀60年代以來,經過社會科學家和控製論專家的共同努力,用控製論方法研究社會係統的某些側麵,已經獲得相當多的成果。
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開的第三屆國際控製論與係統大會上,羅馬尼亞控製論專家內戈伊策提出退饋原理。他認為前饋和反饋都是在係統外部研究係統的行為,屬於行為研究方法。研究人體係統和社會係統則往往要從內部幹預,屬於結構研究的範疇,應使用退饋的概念。197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控製論與係統大會上,社會控製論正式定名,作為一個學科而誕生。所謂退饋,就是要求係統內部的觀察者,將自我認識上升到更高的綜合水平。這就需要忽略細節,承認事物間質的差異和邊界的相對模糊性。係統的輸入和輸出都涉及人的主觀估計,涉及模糊信息,因而必須用模糊邏輯方法形成模糊分布,才能進行近似描述。
8.2.2社會控製的模型結構
在社會係統中,觀察者與對象往往處於同一層次,無論在物質需求、心理需求和信息需求方麵都是不可分的。因此,不可能采用一般自然科學中常用的主客體單向反映的研究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觀察者全麵參與社會實踐,即觀察者在一定的初步設想和預估的條件下把自己作為社會係統的一部分,通過反複嚐試而選擇達到目標的行動;因為實際協調和控製社會係統的信息,既不是觀察者外部環境產生的信息,也不是觀察者內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信息,而是觀察者與外部環境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形成的信息。全麵參與社會實踐的方法,是觀察者參與環境、適應環境、改造環境的行動方法。在社會控製論中,一切概念和命題都必須是能實踐的,才有定量研究的可能。
從控製論的角度來說,人類社會可被看作是高度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綜合的多級遞階控製係統。社會的宏觀調節和控製依靠各層次之間的雙向信息流聯係。上級把決策作為命令送到下級,下級把執行情況和環境條件報告上級,上級又根據新的情況做出新的決策送到下級,這就構成社會反饋。人類社會的通信模式多種多樣,社會反饋的方式也很繁雜。社會反饋對於社會學和人類學都有重要意義。社會反饋所需的信息流則需要用退饋的方式獲得。
在社會係統中,社會結構與社會行為往往是不可分的。要改變係統的行為方式,必須改變係統的結構。社會控製論強調整體結構的協變、子係統結構的協同和子係統行為的互補。H.A.西蒙提出劃分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來分解遞階結構的大係統,使人們可在相對獨立的條件下考察各子係統結構的協同和行為的互補。
社會控製論模型是一種信息-實踐模型。模型設計者要使自己的動作遵循自己規定的規程,因為社會的信息結構蘊含在一切社會成員的參與實踐之中,特別是設計者本人的實踐之中。社會控製論模型可用於社會預測,及時發現社會的不適應狀況,通過退饋的方式獲得社會信息,用社會反饋來進行宏觀的調節和控製,使社會達到自適應的變化。因此,研究社會控製論模型對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進化、防止社會災變有積極的作用。
有人用隨機微分方程和分岔理論列出非線性方程組來描述社會係統。非線性相互作用表明了係統的發展會出現幾種可能性,這可以用分岔理論來計算,並做出最優選擇。但非線性方程組不能唯一確定係統的演化,必然性要通過偶然性來表現。係統處於不同狀態時,漲落的作用也不同。在穩定狀態時漲落是一種幹擾,係統的抗幹擾能力使漲落衰減,使係統回到原來的穩定狀態;在不穩定狀態時,漲落使係統離開原來的穩定狀態,漲落被放大,使係統發生質變,變成新的有序狀態,即到達新的穩定狀況,這就是社會變革。
8.2.3經濟控製論的由來
經濟控製論是應用現代控製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經濟係統的演變規律和最優控製的學科。其內容包括經濟係統的建模、仿真、辨識、估計以及最優控製或次優控製等。
“經濟控製論”這一名詞是1952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控製論大會上首先提出的。1954年,美國數學家R.S.菲利普斯開始用二階常微分方程描述宏觀經濟係統,並討論了係統的開環控製和閉環控製問題,采用PID(比例-積分-微分)控製原理來改善經濟政策的穩定性。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H.A.西蒙等人研究了宏觀經濟的最優控製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波蘭科學院應用控製理論的方法建立中央國民經濟計劃係統模型。從1960年起,有許多有關經濟控製論的著作出版,如美國J.W.福雷斯特的《工業動力學》《城市動力學》《係統動力學》,波蘭學者O.隆蓋的《經濟控製論導論》,羅馬尼亞經濟學家、前總理M.曼內斯庫的《經濟控製論》等;建立了許多經濟控製論模型,並相繼出現了許多經濟控製論的研究機構。
8.2.4經濟控製論的內容與模型
(1)經濟控製論的內容
經濟控製論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麵。
1)經濟控製係統的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經濟係統的穩定性、可控性和可預測性等問題。
2)宏觀經濟係統的控製和調節。目的是保證整個國民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和協調發展。
3)微觀經濟係統的控製和協調。用經濟控製論的方法來研究微觀經濟的控製和協調,對於組織微觀經濟、促進企業發展、加速現代化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經濟大係統的遞階控製和分散控製。把國民經濟分解成若幹子係統,用遞階控製與分散控製相結合的方式協調處理各子係統之間的動態關聯,用直接控製與間接控製相結合的方式,使國民經濟大係統的前饋控製、反饋控製和自適應控製能夠有機配合,充分發揮經濟規律的潛在控製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宏觀控製和調節達到最優控製和次優控製的目的。
(2)經濟控製論的模型
經濟控製論的模型是應用經濟控製論和現代控製理論對宏觀經濟係統進行辨識和估計而建立的模型,以便通過計算機仿真運行來實現宏觀經濟係統的最優控製或次優控製。經濟控製論模型是從宏觀經濟係統總體出發,利用經濟控製論以及輸入、輸出、反饋、協調、優化等基本概念建立的宏觀經濟係統的數學模型。它為宏觀經濟係統的最優控製提供了新的思想和工具。
建立經濟控製論模型要賦予各種控製概念以明確的經濟意義。建立經濟控製論模型必須充分考慮宏觀經濟係統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
1)宏觀經濟係統經常受到人和經濟現象不確定因素的製約,它實質上是一個隨機性的非線性係統。把它當作線性係統處理是一種近似,會引入很大誤差,有時甚至會導致經濟振蕩。
2)辨識和建模數據大都是周期采樣取得的,可供利用的資料不充分,可靠性程度低,在多數情況下都有嚴重的噪聲幹擾。
3)宏觀經濟係統屬於大係統範疇,一般難以準確地分解,各子係統的強烈耦合往往造成數學處理上的困難。
4)宏觀經濟的最優控製受到決策人和係統分析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同人員可能會對同一係統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5)描述係統的數學模型常常包括幾百甚至成千上萬個數學方程。
8.2.5經濟控製的應用
1972年,美國在普林斯頓成立了第一個隨機控製和經濟研究小組,英國、日本、蘇聯等國也相繼成立了類似的研究機構。中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將經濟控製論應用於製定區域的經濟、能源、農業等規劃。
1985年,從國民經濟實際統計數據出發,應用控製理論和係統工程的方法,建立了國家宏觀經濟的最優控製模型。這個模型是以1985~2000年的曆年國民收入總和作為目標函數,以部門的基建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作為控製變量,進行了總體優化。模型預測1985~2000年逐年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和水平,分析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結構和重大比例關係的變化趨勢、基本建設規模和投資方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變化等,為製訂中、長期規劃和政策分析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