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奧會的跨文化傳播
1. 利用活動的影響力,廣泛進行對外文化傳播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效果最好的跨文化傳播手段並不是大眾媒介,而是借助於各類活動的人際傳播。通過舉辦活動,可以增強感染力和親和力,改變傳統媒體給人的刻板印象。近年來,我國民族藝術海外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國文化年”不斷取得轟動效應,從而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文化活動可以容納更多的政治、社會、經濟的信息,寓傳播於文化交流之中,比一般的對外宣傳方法更有效。
例如,在舉辦青奧會期間,舉辦城市不僅要組織好開幕式、閉幕式、奧林匹克教育課堂、體育與健康論壇、冠軍成長講座等各種體育文化教育活動,讓受眾充分感受到青奧會的魅力和激情,還要用獨特的具有東道主國家的風情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彰顯每一屆青奧會的與眾不同,向世界展現東道主國家麵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個性化的一麵。
2. 提高演繹和創新能力,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
就青奧會舉辦國而言,都會借此機會向世界推介、宣傳與演繹本國的傳統文化。例如,2014年青奧會由南京舉辦,屆時我們可以將其當做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展示南京的機會,盡可能全麵、立體地展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改革開放成果,展示南京多姿多彩的文化、各具特色的文明和最新發展成就,積極推動文化走出去。為此,南京青奧會提出了“一個主題”“兩種能力”。“一個主題”就是“讓奧運走進青年,讓青年走進奧運”,這是南京青奧會的理念,這個理念是所有文化活動的軸心。“兩種能力”則是對文化活動的具體體現:一種能力是文化的演繹能力,南京青奧會要用最精彩的內容、最精湛的表演演繹南京青奧會的精彩;另一種能力是文化的創新能力,南京青奧會要結合國際奧委會的要求和南京曆史文化底蘊,創造性地設計其文化教育活動內容。
3. 加強文化合作與傳播,促進文化互動
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常會有因雙方話語不統一而產生的“失語”現象,也會有因雙方話語不平衡而產生的“話語霸權”現象。青奧會的文化活動麵廣量大,要學會用跨國界、跨體製的合作來填平跨文化的鴻溝。例如,2010新加坡青奧會的開幕式表演就用了不下10種中國傳統樂器,如鑼鼓、戰鼓、古箏、琵琶、古琴等,還發動了全球青年參與開幕式表演,通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來縫合文化間的不平衡現象。
南京青奧會應該是一個開放、合作的青年體育盛會,通過加強與海外各種文化集團、機構和組織的合作來進行,如將青奧會會徽、吉祥物、形象品設計,以及重要場館的設計,重大活動的創意方案等麵向全球進行公開征集等方式加強對外合作,讓世界文化在青奧會中得以融合,讓世界了解中國文化、南京文化,與此同時,也讓中國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實現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大展現、大交流。
4. 注重參與和體驗,傳播健康文化
青奧會與奧運會的理念其實存在很大的不同。與奧運會的競技性和金牌夢想有所不同,青奧會實際上是一個重在參與、調動青少年積極性、鼓勵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的體育事件。因此,與奧運會單純的競技比賽和觀看比賽有所不同,青奧會應該突出參與、體驗和互動的特性。如新加坡青奧會期間,包含了非運動選手——青年大使和青年報道員的參與。青年大使們年齡在18~25歲之間,他們代表各國奧委會參加文化與教育計劃,並且在青奧會結束後,繼續在其社區推廣奧林匹克價值觀。來自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青年報道員則是年齡在18~25歲的青年記者,他們為青奧會網站以及青奧會數字平台提供新聞、采訪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