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回顧我經曆過的半個世紀歲月,有一股日益清晰的潮流值得關注,即“幸福”衝擊波正在襲來,日益成為人們談論的主流話題,並已經達成一個社會共識:人類生存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這一共識正在深刻地、全方位地影響著社會發展和進步。

但是,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一社會潮流裏,有些人追求幸福的行為趨於偏執甚至極端。有一些人,為了追求更多財富而落得身敗名裂,為了無上權勢而最終身陷囹圄。更有甚者,為一己私利危害到到公眾和社會利益,甚至成為社會公敵、曆史罪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德國哲學家將這一現象歸結為“忽然發瘋似的追求幸福的狂熱病態”,主要表征為快樂缺失和幸福焦慮,根本原因則是社會關聯破裂和意義缺失,於是就有些內心空虛、外在冷漠的人們瘋狂地追求物質,尋找表麵的快樂。

這正是全世界麵臨的“伊斯特林悖論”之窘境——由美國著名人口經濟學家理查德·A·伊斯特林經過長期比較研究得出的“收入增加並不一定導致快樂增加”結論,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財富的增加並沒有帶來幸福感的相應增加,現實是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關係日趨緊張,諸如物欲膨脹、貧富懸殊、人情冷漠、精神鬱悶等一係列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追根究底,有太多人追尋幸福,卻不明白真正的幸福並非單純地攫取更多的金錢、滿足更苛刻的口腹之欲、獲得更大的權勢。伊壁鳩魯曾說:“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才竭力以求避免痛苦和恐懼。”盡管這一提法將幸福內涵抽象化,但將之代入現實生活中,它其實並不難懂。一個人功成名就、腰纏萬貫固然是一種令人豔羨的好運,但是,倘若他所居住的城市治安混亂,汙水橫流,天空充滿了霧霾,人與人關係緊張、冷漠,鄰裏老死不相往來,家庭關係冷漠,甚至家人相互仇視,同事之間彼此提防、排擠,社會上流行著一種唯利是圖、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狼性哲學”,那他不可能是一個真正幸福的人,他會被嫉恨者、覬覦者虎視眈眈,同時也會為不確定的發展前景心生憂慮。他會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如此憂心忡忡,壓力重重,何來幸福可言?

可見,要實現肉體的健康和靈魂的平靜,需要構建一個相互作用、宏大的幸福係統,它包含了三個維度:一是個體的人,他是一切人類活動的主體。

自我的提升和完善最終要向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康德所說的“德福一致”以及馬克思的“多維度幸福”邁進;二是個體之外的物理環境,包括家庭、社區、企業、城市等外在環境,它們雖屬於“物”的範疇,卻同樣會反過來作用於個體的精神世界;三是社會潮流、社會文明,屬於社會發展的精神層麵,它是彙總無數個體行為的結果,並最終作用於社會的主體——個體的人,以及各種物理環境。隻有當三個維度實現和諧共生,相互促進,身處其中的個體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這種獲得真正幸福中的人,我稱之為“被層層幸福衝擊波簇擁著的人”,換句話說,未能在以上三個維度中都實現幸福的人,就不能算是幸福的人。

一個“被層層幸福衝擊波簇擁著的人”,他必須具備這樣幾個特征:擁有自我認同、自我肯定的積極情緒體驗;獲得物質與精神享受後的成就和滿足體驗;擁有一種將至善至德與他人分享的愉悅體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萬物;秉持“與人為善,君子之美德”的行事準則;擁有感恩、誠信、知足者常樂的內在體驗;擁有為善者樂,為惡者悲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