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全麵發展(1 / 2)

樂浪郡今年的春耕非常熱鬧,百姓們一個個興高采烈,不為別的,每一戶的耕地數量都增加了,土地才是百姓生活中核心的東西。

連續兩年的征戰擴土,樂浪郡的耕地麵積已經非常多了,樂浪百姓每一戶的耕地都是原來的兩倍。

騰飛也趁機借著這次耕地的重新劃分,發布新的度量衡的標準,基本是采用後世的統一標準:長度單位以“米”為準,重量是“千克”、“噸”,容量為“升”等等。

大漢的度量衡都是延續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製定的標準,讓騰飛和李騰哥倆用起來很別扭,比如“石”這個單位,既是重量單位,也是容量的單位,用起來的誤差很大,索性全部改為哥倆熟悉的度量衡標準。

長度和重量都是參照騰飛的那把蒙古短刀,長33厘米,重1。5千克,容量是根據一立方分米的水來判定。

度量衡改起來很容易,因為騰飛這幾年在樂浪的聲望一路暴漲,百姓生活的提高,領土不斷的擴充,都是親眼可見的,騰太守甚至讓很多百姓崇拜起來。但是要跟百姓們解釋修改後的度量衡是以什麼為參照標準的卻有大難度。

比如,古代的長度單位是以“尺”為基準,這個依據就是五穀之一的“黍”,也就是現代的“黃米”,也稱為“糜子”。黃米粒外形是近似於橢圓形,把一百粒黃米粒,按照橢圓的短徑排列連接起來,所得到的總長,就是秦漢的“一尺”,大約23厘米多一點,史書上說諸葛亮身高八尺,換算成現代的單位就是一米八多。到了清代,“一尺”的長度增加了,是按照一百粒黃米的長徑排列的,大約32厘米多一點。

古代的耕地畝數,都是按照寬一步或兩步,長百步來計算,古人說的一步是左右腿各邁一步,漢代一步大約一米四左右,這樣的誤差就比較大。

騰飛製定的“米”,是後世按照光波測定的,就是光波在1/299,792,458秒持續時間內總的行程,騰飛解釋不了,這個時代人們的普遍認知太少了。

其實,中國古代人已經非常厲害了,他們曾用黃鍾音律才標定長度,已經跟現代的光波測定方式相同,隻是古代沒有把度量衡列為專門的學科,致使各地的標準得不到有效統一。比如,在重量方麵,古代人把一寸見方的黃金規定為“一斤”,但關鍵是各地提煉黃金的成色不一,同樣體積的九成金和七成金,重量上肯定不同。

就算是現代的“千克”,也不夠穩定,它的標準是鉑銥合金的金屬,但是隨著時間流失,這種合金質量也會損耗很多。

騰飛也沒怎麼解釋,等到大漢學院裏,出現這方麵的人才,形成主流學科後,就能普及各種知識了。

春耕過後,更加讓人大喜的事情接著到來,樂浪太守騰飛下令,給樂浪郡原有的十八個縣百姓的住房,全部重新建造新房,和太守村的房子一樣,都是以磚石水泥為主材質的現代農村房屋。

持續兩年多的大規模采礦,製造水泥的原材料,已經能夠滿足幾萬戶房子建造所需水泥的數量。而磚窯,也從去年在各地相繼建造完成,都是就地取土燒製,避免了長途運輸的麻煩,也節省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