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提高思想覺悟,有覺悟才能有作為 (2)(1 / 3)

進入新世紀,油田開采難度加大。大慶油田采用的3次采油技術比世界同類油田采收率提高10%~15%,但是3次采油的主要注劑表麵活性劑依賴進口,不僅每年耗費大量外彙,而且核心技術受製於人。

油田研究院年僅30出頭的博士伍曉林,在一次關於表麵活性劑的國產化問題技術研討會上,發現了這個難題。接下來的3年中,他把自己的一切交給了活性劑研究!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4000多次反複試驗,伍曉林終於獲得成功!這項技術推廣應用後,每年為國家節約資金數以億計!

伍曉林由此成為世界頂尖技術的創造者,一些外國公司派來“獵頭”,以優厚待遇邀請他前去工作。一家公司還許諾先支付100萬元,但伍曉林婉拒了。他仍舊全身心地投入新的課題之中。大慶油田副總地質師、“新時期鐵人”王啟民說: “伍曉林隻是油田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的代表。他們把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融入具體的職業精神裏,化為工作中努力拚搏、艱苦奮鬥的動力。”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一直都是黨和人民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誌在革命真正要取得勝利的時候,依然保持清醒的態度,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青年人要有理想,更要磨煉艱苦奮鬥的品質。沒有這種奮鬥精神,無論擁有多麼遠大的理想,最終都將一事無成;而有了這種奮鬥精神,就能無往而不勝。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它的意思是: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後才享樂。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在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和領導幹部身上,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榮品質,這種品質成就了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成就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幸福生活。

這種品質在新中國繼續發揚光大,孔繁森就是一位具有這種品質,吃苦耐勞、憂國憂民的人。

孔繁森無論走到哪裏,心裏總是裝著人民的疾苦。

在擔任拉薩市副市長期間,孔繁森走訪了拉薩市的48所敬老院。在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桑達鄉敬老院裏,有個叫瓊宗的老人。在一個隆冬的早晨,孔繁森冒著寒風來到敬老院,發現老人的鞋子破了,腳被凍得又紅又腫。第二天,他托人給老人送去了一雙新棉鞋。同時,他還用自己的錢給老人們買了半導體收音機。

在拉薩市林周縣阿朗鄉敬老院,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腳因燙傷潰爛發炎,便打開隨身攜帶的藥箱,為老人擦洗塗藥,然後用紗布把腳裹好,還把自己穿的灰色風衣脫下來披在老人身上。臨走時,他將自己身上僅有的30多元錢送給老人。

1992年,拉薩市部分縣發生了地震,孔繁森立即趕赴災區。在地震的廢墟上,3個失去父母、無家可歸的藏族孤兒哭著撲到他的懷裏。孔繁森悲痛地撫慰著3個孩子,並囑咐當地幹部務必安置好他們。此後,孔繁森一直牽掛著這3個孩子。不久,他再次來到羊日崗鄉,把他們帶回了自己的住所,收養了3個孤兒。

孔繁森總是把自己為數不多的工資拿出來接濟貧困的鄉親。在阿裏工作時,孔繁森有一天到噶爾縣門士區檢查工作。他看到草灘上有幾間土坯房,聽說那兒住著兩位孤寡老人,便走了過去。在一間土坯房子裏,他看見一位藏族老阿媽有氣無力地靠在牆上。他走上前去摸了摸放在地上的口袋,糌粑不多了;又搖了搖酥油茶壺,也快空了。他馬上掏出200元錢遞給隨行的同誌,囑咐他們快去給老人買些茶葉、食鹽、酥油和大米來。他看到另一位孤寡老人病著躺在破羊皮上,就又要求馬上請醫生來給老人看病,再給老人買塊厚些、暖和些的床墊。在孔繁森的看來,就算一時不能有什麼政策根本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但能幫到一個就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