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上不缺乏千裏馬樣的人才,但倘若領導者不具有一雙識才的慧眼的話,就必定無法得到真正的人才。要做一個善於求才的領導者,就要千方百計、獨出心裁的去尋找和發現人才,做出讓人才投奔的行為。
最利於企業發展的幾種人才
一個企業想要有所發展,就需要引進各類型的人才。而對於老板,也就是企業的管理者來說,不管才能高低,有利於組織發展的員工,才是值得雇傭的首選。以下這幾種類型的人對一個企業的發展有這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效率的人
忙碌的人不如有效率的人。勤勤懇懇、忙忙碌碌、任勞任怨、埋頭苦幹,未見得就有效率。現代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比的是時間,拚的是效率,沒有思路和方法的苦幹根本是行不通的。現在,各個行業間的競爭,逐漸從質量上的競爭轉移到新的信息技術、速度效益上的競爭。誰掌握了第一手的信息資源,誰就擁有了更多的市場占有率。所以,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大膽創新。實幹的雙手隻有和智慧的大腦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2.人際關係好的人
人際關係好的員工,善於與人相處和溝通,使自己左右逢源,神采奕奕,這是做好業務,搞好商務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微笑、一束鮮花、一句問候、一聲稱讚、一次幫助,都有利於開展業務。
3.熱愛工作的人
工作的創造性,源於對工作的熱愛。那些持混日子態度的人,對本職工作既不熱愛,又缺乏熱情,這絕對不利於工作;那些這山望著那山高、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人,是不會一心投入到工作中的。這樣的人,一經發現,還是讓他趁早走人。任何組織的發展,都離不開那些熱愛工作,並且樂於奉獻的人。
4.節製性強的人
在任何一個組織,所擔任的職責越大者,越需要較強的節製意識。自我節製較強的人是非常理智的,他們懂得節約。如今雖然消費水平高了,但他們知道哪些錢該花,哪些錢不該花。如果每一位員工都能在日常工作裏量入為出,有所節製,領導就放心多了。如果無所節製,就會導致浪費和漏洞的出現,這是不利組織發展的。
5.比你優秀的員工
作為領導,通常都願意雇傭比自己“遜色”一點的下屬,這樣他們才能在下屬麵前有麵子,而且也不用擔心自己的位子有一天被取代。其實,當你感覺安全的時候,你的公司未見得就安全了。下屬都不如自己,公司還有什麼競爭力?當公司規模不夠大的時候,還能勉強維持局麵,有朝一日公司業務擴大,需要各類優秀的人才來支撐,如果下屬的能力平平,甚至一個不如一個,你的公司還有什麼發展前途可言?領導再精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你是不可能麵麵俱到的。有遠見的領導視人才為寶,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優秀的人才,隻要是人才,就會據為己用。
英雄不問出處,不用有色眼光看人
在識人、用人方麵,中國古代有句俗話:“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很多人在相馬時,看到瘦小的馬就認為此馬不可能是千裏馬:相人的時候,知道他處於貧窮狀態,就往往誤以為他不是人才。
戰國時期曾為秦國變法圖強的商鞅,本名公孫鞅,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人物,卻差點被“以出身論人才”的偏見所埋沒和扼殺。
當時,魏國國君魏惠王在戰國諸雄中,希望能夠成就自己的一番大業,因此廣招天下賢才。但魏惠王常被人的表象所蒙蔽,始終沒有物色到真正的賢能之人。
魏惠王曾重用嫉妒賢才的龐涓,不分青紅皂白地將賢才孫臏關入大牢,並將其處以“臏刑”。後來,孫臏施計圍魏救趙,在馬陵道設下了埋伏,殲滅魏軍,致使龐涓損失兵將十多萬,最終自己也葬身於亂箭之中。
後來,在魏國宰相公孫痤病危之時,魏惠王請其推薦後繼者。於是,公孫痤便乘機向魏惠王舉薦了自己的家臣商鞅,希望魏惠王能“以國事聽之”,重用商鞅。
然而,魏惠王認為商鞅僅是一名家臣而已,就看不起他,也不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隻當是公孫痤病重時的胡言亂語。
見魏王不以為然,公孫痤又建議魏惠王,如果不起用商鞅就把他殺掉,不能讓商鞅出走他國。一會兒說任用,一會兒又說殺掉,讓魏惠王越來越不解,認為公孫痤的確是老糊塗了,對這件事就沒再過問。
公孫痤死後,魏惠王不但沒有任用商鞅,反而又聽信了許多嫉妒賢能的人所進的讒言,想要殺害他。商鞅聽說後隻好連夜逃命,投奔了秦國。
商鞅到了秦國後,將其霸道之說獻策於秦孝公。當時,秦孝公也正圖計稱霸天下,因而商鞅的計策正合其意,所以對商鞅大為賞識,任其為宰相,讓他掌軍政大權,實行變法。
在魏惠王眼裏,商鞅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而秦孝公卻起用他掌管朝政,使他成為一個能讓秦國勵精圖治的“大人物”。結果也證實了商鞅的能力,他實行的兩次變法,讓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為秦國的富強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此外,商鞅還通過謀略和軍事手段有力地打擊了魏國,迫使魏國割地求和,魏惠王這時方才追悔莫及。
“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一匹好馬因為表麵的瘦弱就被錯認為是一匹劣馬;一位有真才實學的人,隻因為貧窮和沒有地位而被認為不可取。
從商鞅的經曆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個人價值前後截然不同,以至於形成鮮明對比,緣於魏惠王和秦孝公對商鞅的出身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這個世界上勢利眼的人很多,“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同樣,在識人上,也會將無才者看作人才。有的人物色人才的視角是向上的,所以那些雖有真才實學,但地位低的人就不在他的視野範圍內。公孫痤眼光獨到,善於識人,可惜他遇到了眼光短淺的魏惠王。魏惠王正是因為看不起商鞅,因而有人才不用,將他送到了敵國——秦國,這就相當於送給敵人一把利劍,讓他來砍殺自己。
其實,除了一些富貴人家出身的人才以外,還有很多的確有真才實學的人,在他們還沒有展現才華之前,都曾處於社會的底層,甚至處於三餐不繼的貧困境地。
因此,英雄應該不問出處,貧困或出身低微,並不能說明一個人是否具有才華。如果根據出身來論人,有很多有才之士常常會被看成無能之輩。
所以,老板會用人的一大重要表現,就是他用人不拘一格,千變萬化,因人而用。反之,一個領導如果用人拘於一格,沒有變化,死氣沉沉,那麼就說明他是不會用人的。
近代詩人龔自珍曾向天下疾呼:“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如果領導用人拘於一格,老天再怎麼“不拘一格降人才”也沒什麼用的。
現實中,很多管理者都拘於一格,不敢大膽用人、靈活用人。他們的這種做法,往往就使得人才不能盡其所能,脫穎而出,間接地使得企業失去了活力與生機,失去了競爭力。造成這一嚴重後果的領導,責任實在是不可推卸的。
作為領導,要想避免因用人的過失而成為企業衰退的罪人,必須放棄保守觀念,大膽地、靈活地用人,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
要做到不拘一格,大膽用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人才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而成的,對於已經任用的人才應當放手使用,為他們提供衝上雲霄、戰風鬥雨的平台和機會;
第二,企業的發展完全在於用人才,而充分地用人才在於衝破原有的條條框框的限製;
第三,用人時,不應因為人才年輕沒有經驗就不任用他。如果總是拘泥於資格,那麼被重用的恐怕都是那些兩眼昏花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