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1 / 3)

一、引言

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研究些什麼?學習社會學能夠做些什麼?

我們認為,社會學是解釋學,是關於人的行為、社會關係、社會生活、社會交互作用和社會發展的解釋學。

如果你留意觀察,許多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畢業生會把自己的學位證書緊緊的攥在手中,似乎這樣一個小小的證書就是自己的護身符,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敲門磚。在你身邊,一份同樣的工作,甚至是相同的職業,那些學曆高的人獲得的報酬總是多於那些學曆低的人,學曆已正在成為一種以“符號”表現出來的資本,可以換來很多額外的利益。因此,問題也就接踵而來。各種新的“產業”應運而生,假證的製造甚至超過了假鈔,高學曆與低學曆之間的不平等,假學曆與真學曆之間的不公平,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在很多場合,人們已經習慣於以衣帽取人。有沒有道理呢?從整個社會來看,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財富、聲望和地位量身打造自己的吃、穿、住、用、行。這究竟是出於個人的品位,還是社會本身就需要這樣來維持一種結構或秩序?

在社會轉型、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犯罪活動的猖獗,“前衛”文化的興起,城市人際關係的淡漠,等等,這些現象是必然要發生,還是可以預防的呢?當我們用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去審視這些問題的時候,需不需要去擔驚受怕呢?當新聞報道中都說那些“49歲現象” “59歲現象”是個人修養不夠的時候,社會學家們又是怎樣去研究和解釋的呢?

在熱賣“婚外情”的時候,我們實行的是一夫一妻製,這種選擇是基於道德觀,還是人類在進入文明時代後本來就應該這樣?在一些國家,至今還規定男人可以娶多個妻子,在有的地方,一個“土王”甚至擁有100多個妻子。與之相反,社會人類學家的調查卻發現,在一些遊牧民族,一妻多夫製反而更有利於種族的繁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研究各類婚姻製度產生的原因時,究竟應該怎樣判斷和解釋呢?

再如,國家是怎樣架構起來的?宗教在社會生活中是如何發生作用的?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是依靠什麼相互交往的?

諸如此類,一切都發生得那樣自然,以至於當人們對周圍的事物已經習以為常的時候,卻不知道社會學家們對這些“習以為常”的事物正在進行深入的研究。應該說這些研究與思考已經回答了社會學在幹什麼。當那些偉大的社會學家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科學的邏輯和理性的分析做成相框包裝起來的時候,一部部社會學的經典理論著作便呈現在我們麵前。一個個社會學的門外漢正是通過拜讀這些經典著作而走上了通向社會學寶藏的殿堂。常聽人說社會學沒有理論,其實,社會學理論博大精深。

在這裏,我們希望通過對那些已經被世界社會學界所公認的經典理論進行一個概括性的介紹,來引導那些對社會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同道者走進社會學的殿堂,以有利於對無盡的社會學寶藏的開發。

有必要指出的是,“任何科學研究都牽涉到確定一批符合同一個定義的現象。因此,社會學家首先必須對他要研究的事物下一個定義,以便使大家知道,也使社會學家自己知道問題的所在,這是取得證據進行考證的首要的和最必不可少的條件。事實上,一個理論,隻有在人們善於承認它所研究的事實時,才能夠得到檢驗。既然科學研究的對象是由這個最初的定義構成的,那麼這個對象到底是不是一個事物,就要看這個定義是怎樣做出的了”。

社會學是什麼?一本德國工具書的解釋是這樣的:“社會學是使用一定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來記述社會的結構、功能和發展的各種聯係,並從一般原理的角度解釋這些聯係的自成體係的個別學科。”不管是基於曆史,還是基於現狀,一個讓大多數人都接受的社會學定義仍然還沒有出爐。即使是一位完全不懂社會學的門外漢,當他回答你“社會學不就是研究社會的學問嘛”,或許你也無法去反駁它。社會學研究的範圍是如此之廣,以至於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門包含一切的“帝王學科”。那麼,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學究竟在研究些什麼呢?

在我們看來,社會學的全部意義,構築在其對人類社會及社會行為的解釋力上。這裏實際上綜合了韋伯的社會行為說以及帕森斯的社會係統說。有一點必須要說明,這裏所講的“解釋力”實際上包含了兩個層麵:一是社會學對研究對象的描述和直接反映。比如說,中國實行一夫一妻製,巴基斯坦的國教是伊斯蘭教。這種描述更接近於自然科學。下雨時你說雨水從天上掉下來,這就是一種描述,至於為什麼,你不用去管。二是社會學對研究對象的思考與解釋。本書開頭提出了很多問題,這是一種描述,但是社會學的真諦不在於此,它要求我們求解答案,解釋出為什麼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社會學的理論就是在回答這些問題,不管是在哪個方麵,從哪個角度,但主旨卻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