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1 / 2)

在私有製社會中,奴隸主、地主及資本家都剝削人民勞動產品,擁有大量財富,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完全是金錢關係,甚至一些無形的東西,如良心、榮譽、愛情等都可以用錢買賣,例如《歐葉妮·葛朗台》中巴爾紮克用他那細膩的筆鋒刻畫出的葛朗台老爹,實足一個守財奴,在他臨死之際還是看著那堆金幣才能安然地合上雙眼,可見金錢在他心目中是多麼的重要!

還有莫泊桑寫的《我的叔波於勒》,菲利浦夫婦在船上發現一直以為發財的會給他們帶來富裕生活的於勒竟是船上的一名卑微的水手,他們就不再以他為榮,他們對於勒的這種態度正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係。

占有金錢就意味著占有財富和擁有一定社會地位。在剝削者眼中,總把金錢與富貴榮華聯係起來,產生了拜金主義。現今社會,金錢也越來越被人重視,金錢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有人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東西,“金錢萬能”,“有錢能使鬼推磨”等都反映了這些人的看法。

還有些人,為了金錢,不惜利用一切手段,甚至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來獲取。如利用職權貪汙受賄、塗改**、做假帳,甚至結夥搶銀行等。這些人利用種種非法手段,聚斂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成為了“大款”。不過,錢有了,但他們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們的物質生活雖然富裕,但精神空虛,甚至要提心吊膽過日子,生怕有一天東窗事發,被投入監獄。而有些沒有錢的人則會生活得很快樂、幸福,因為他們活得問心無愧,活得充實。身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首的顏回,就沒有很多錢,可是他好學不倦,樂在其中,終於有成,名垂史冊。

當然,這也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金錢觀。《茶花女》一書中有一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是做金錢的主人,還是做金錢的奴隸,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金錢觀。

金錢觀是對金錢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和人生觀緊密相連的。金錢是適應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而逐漸成為財富的象征。資產階級金錢觀有兩個特征,一是“金錢萬能”。他們誇大金錢的作用,鼓吹“金錢決定一切”,“金錢就是幸福”。二是“金錢至上”。他們從本階級和個人的私利出發,把金錢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切向錢看。隻要能獲取金錢,可以不擇手段。

而“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這是一種金錢觀。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用金錢來代替、衡量的。如古代的弦高,他趕著12頭牛去賣,路上碰見秦國偷襲鄭國的部隊。他為了祖國的安全,冒充鄭國來犒勞的使者,把牛獻給秦軍。秦軍大將孟明視信以為真,覺得鄭國既然派人來犒芝,那麼必定知道秦國會偷襲,早就做好準備,於是隻好退兵。弦高把國家利益看得比金錢重要,人們都讚揚他。

居裏夫人放棄“鐳專利”的巨額金錢,毅然將煉鐳的技術公布於世,並把價值100萬法郎的世界第一克鐳捐獻給治療癌病的研究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於1950年拒絕美國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重金聘約,攜妻子兒女一起越過太平洋的驚濤駭浪,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事業。

可見,金錢並不是第一的,也不是至上的,在金錢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東西,如祖國、人民的利益以及親情等比金錢更重要。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金錢的本質和曆史作用,認為金錢作為物質財富,是人類創造的,並為人類服務,人類應當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金錢的奴隸。

曾經有一位信徒對默仙禪師說:“他的妻子貪婪而且吝嗇,對於做好事情行善,連一點兒錢財也不舍得,您能慈悲到我家裏去,向我太太開示,行些善事好嗎?”

那位默仙禪師是個十分痛快的人,聽完信徒的話之後,非常慈悲的就答應下來。

當默仙禪師到達那位信徒的家時,信徒的妻子出來迎接,可是卻連一杯茶水都舍不得端出來給禪師喝。禪師握著自己的拳頭說:“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都是這樣,你覺得怎麼樣呢?”

信徒的夫人說:“如果手天天這個樣子,這是有毛病,畸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