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璐

當前,新聞傳播教育麵臨著嚴峻的機遇與挑戰,如何使這些“八〇後”、“九〇後”們樹立起當代新聞人所必備的國情意識、全球視角和社會責任意識,是我們一直困惑和思考的問題。2007年初,在一位校友的熱心創意和支持下,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係、傳播係啟動了“子牛杯”社會調查報告征文比賽活動。

目的是通過這個活動搭建一個平台,鼓勵同學們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關注民生,為將來的新聞傳播工作打好基礎。征文比賽取名“子牛杯”,旨在倡導未來的傳媒人能夠學習“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踏實、務實的精神,以及年輕學子善於發現、勇於思考、積極創新的素質與品格。一位哲人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起整個地球。”三年來,“子牛杯”負載著創意的智慧,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以及評選的有效運行,對促進學生了解社情、貼近民心,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新聞業務與綜合素質等方麵,確實找到了有效的“支點”。“子牛杯”在新聞教育的課內教學與社會教學相結合,特別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思考方麵,有著“百年樹人”的戰略意義。

三年來,同學們的表現令人欣慰。在征文大賽布置之初,係裏就明確要求,所有調查報告必須建立在同學深入實地,調查訪問得來的第一手材料之上。這一原則在整個活動中得到了較好貫徹,為此,評委組曾對獲獎作品進行了現場答辯和公示。三屆下來,我們共收到202篇參賽作品,這些作品凝聚著同學們的心血,也見證了同學們的成長、進步和成熟。為了給同學們自由發揮的空間,我們對調查報告的選題重在引導,未做過多限製。從參評作品來看,同學們進行社會調查的範圍非常廣泛,許多調查報告顯示出同學們對重大事件、社會變遷、弱勢群體等國計民生問題的深切關注和思考。我們懷著欣慰審讀這些參評作品,常常帶來感動和驚喜。

作為“三〇後”的我,從中確實獲益匪淺。不少調查報告還帶來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有的作品獲得了北京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競賽一等獎、全國競賽的二等獎,有些作品得到了主流媒體的關注。本書中的28篇作品是從202篇參賽作品中選出的。由於時間和條件的限製,入選作品難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缺憾,但是,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準新聞人”群體的專業潛質和不斷成長的社會責任感。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係、傳播係的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北京廣播學院新聞係,目前在本科層次上擁有新聞學專業、傳播學專業、傳播學專業(媒體市場調查與分析方向)、媒體創意專業。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新聞係、傳播係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2008年,新聞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子牛杯”社會調查征文比賽的推出,對探索新形勢下新聞學專業的辦學理念和思路無疑具有導向性的意義。

文字是思考的結晶,“子牛杯”凝聚校友對母校的深情回饋,對師弟師妹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期望,也凝聚同學們對專業的不懈追求和未來媒體人對社會、對民眾的赤子深情。2010年是“子牛杯”社會調查報告征文比賽的第四個年頭,許多當年參加征文活動的同學都已經畢業了,但是這項活動還會一年一年地堅持下去且會不斷完善。我信奉“先有後好”,更相信“長江後浪推前浪”,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經驗的積累,“子牛杯”這個平台會越搭越好,今後,一屆屆參評的同學們會源源不斷地拿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

(作者係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原北京廣播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