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國菜的來曆
清朝愛國將領林則徐到“洋人府”做客,“洋人”拿出冰淇淋給林則徐吃。由於國家貧窮,林則徐第一次吃冰淇淋,他見冰淇淋直冒氣,以為是熱氣,用嘴吹了吹,啃了一口才知道是冰氣,身旁的“洋人”嘲笑開了。林則徐對此激憤在胸,回府後暗下決心,一定要找機會教訓一下“洋人”。
一天,皇帝傳旨,命林則徐招待“洋人”。林則徐認為這是一個好時機。他讓廚師做了一道紅薯泥菜,請“洋人”品嚐。“洋人”見盤中的紅薯泥沒有冒熱氣,以為不熱,於是拿起勺子,撈起就吃。紅薯泥雖不冒氣,但卻是剛出油鍋的,因此把“洋人”燙得哇哇大叫。林則徐為國家挽回了麵子。從此,“紅薯泥”得了一個美名——“愛國菜”,並且流傳至今。今天,“愛國菜”紅薯泥的故事已被開封市飲食文化服務行業當成了一份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多年來,隻要遊客到開封市就餐,服務人員總要推薦紅薯泥這道菜,講解紅薯泥“愛國菜”的曆史故事,使成千上萬的外地遊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又接受了愛國教育。
二、雁足
雁足一詞源於蘇武的故事。
蘇武字子卿,是西漢時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南)人。他的父親蘇建曾爵封平陵侯,任右將軍、代郡太守。因其父親的關係,蘇武被封為郎官,再升為中監。
當時,漢朝與匈奴連年征戰,為了互相窺測動向,雙方多次派遣使者。漢朝的使者來到匈奴,被匈奴扣留起來,前後共達十多人。“禮尚往來”,漢朝也把匈奴使者扣留了起來。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單於初登位,他害怕漢朝乘機攻打匈奴,就說漢朝天子是他的前輩,並且派人將漢朝使者路充國等人全都送了回來。漢武帝讚賞他的情誼,就授予蘇武中郎將之職,命他拿著天子的節杖護送被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們回去。此外,漢武帝還贈送了大批財物給單於,以回報他的好意。蘇武和副使張勝、屬官常惠率領侍從人員百餘人到達匈奴,拜見了單於,送上了禮品。
當單於打算派遣使者送蘇武回去的時候,匈奴發生了緱王和虞常的謀反事件。緱王是匈奴昆邪王姐姐的兒子,早年曾同昆邪王一起投降漢朝。有一次,他追隨漢軍與匈奴作戰,兵敗投降回到匈奴。漢朝有一名官員叫衛律,投降匈奴後被封為王。他的部屬中有許多是漢人。緱王等人跟衛律部下某些漢人暗中密謀,打算劫持單於的母親閼氏獻給漢朝。恰好此時蘇武等人出使來到匈奴。虞常在漢朝的時候,跟副使張勝頗有交情,他暗中去拜訪張勝,說他聽說漢朝的皇帝非常痛恨衛律,他能夠埋伏弓箭手射死衛律,為漢朝除害。他的條件是希望朝廷能夠賞賜他在漢朝的母親和弟弟。張勝答應了他,並給錢資助他進行活動。一個多月後,單於出去打獵,隻有閼氏和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計劃著動手。不料在正式行動之前,其中一人連夜跑去將此事告發。單於子弟遂調動兵馬進行圍捕,緱王戰死,虞常被活捉。
單於派衛律審理這宗案子。張勝恐怕自己與虞常密謀的事被揭發出來,於是把情況告訴給蘇武。蘇武考慮到,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一定會牽扯到他,認為受匈奴淩辱才死對不起國家,就想自殺。張勝和常惠一起竭力阻止了他。
審問中,虞常果然供出了張勝。單於大怒,召集貴族們商議,打算把漢朝的使者全部處死。左伊秩訾(匈奴官名)進言說這種懲罰太重了,如果謀殺衛律就要全部殺頭的話,那麼謀殺單於就沒有更重的刑來判了,應當采取叫他們投降的懲罰方法。單於派衛律去召蘇武來訊問。蘇武對常惠等人說,卑躬屈節,有辱朝廷使命,縱使活著,也沒麵目回漢朝去。說完後,他拔出佩刀向自己刺去。衛律大吃一驚,急忙親自抱起蘇武去找醫生搶救。蘇武傷勢頗重,救了老半天,才稍微有些氣息。常惠等人都哭了,把蘇武抬回營帳中。單於欣賞他壯烈的氣節,每天派人問候,卻把張勝關入大牢。
蘇武的傷勢漸漸痊愈了。單於在處死虞常的時候特意把蘇武叫來,想借以威迫他投降。一劍殺了虞常以後,衛律說,漢朝使者張勝意圖謀殺單於的親信大臣,理當處斬。單於網開一麵,如果投降,則免死。說完舉起劍,裝作要砍下去。張勝慌忙請求投降。衛律對蘇武說,副使有罪,他也應當牽連判罪。蘇武說,他本來就沒有參與密謀之事,跟張勝又不是親屬關係,沒有理由受牽連而被判罪。衛律把劍架在蘇武的脖子上,蘇武凜然不動。衛律見威脅不成,隻好規勸,對他說,隻要他歸順了匈奴,就可以賜爵稱王,部屬幾萬人,馬羊滿山,富貴無比。白白葬身草野中,不值得。蘇武不理會。衛律又說,如果蘇武歸降了,他願和蘇武結為兄弟。如果蘇武今天不聽他的勸告,以後就沒有機會再見他。蘇武大怒,說衛律做人臣子卻忘恩負義,背叛君主,拋棄父母,投降敵人,自己不願見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