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源】《通誌·氏族略》:“許氏,薑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後;堯四嶽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嶽後,今許州是也”,“至戰國時,為楚所滅……晉有許偃,楚有許伯,鄭有許瑕,皆以失國不能庇其本枝,故適他國。”《元和姓纂》:“許氏,薑姓,炎帝子之孫。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為楚所滅,子孫分散,以國為氏。”《姓角》:“薑姓,炎帝之後。
周武王封其裔孫文叔於許,後為楚所滅,子孫分散以國為氏。”《急就篇》注:“許由之後。”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許聽許與許容許進②言部取名許訊許訥許識許諫許譽③聲旁取名許午正許杵砧許杵風④言部取名許訪賢許欣然許詳雅許謇正⑤姓名成詞許願許國許可許容
傅[Fù]
【字源】《說文》:“傅,相也。從人,聲。”按“相”本義為察看,甲骨文作“目”在“木”(樹),上,會意登高望遠,仔細察看;也作“目”在“木”右,而所畫“目”無“睛”(不點眼珠,似盲)。故郭沫若以為“相”本義當是扶助盲人,而後引申為輔助,為輔佐君主的人,即“宰相”的“相”。《說文》以為“傅,相也”,即認為“傅”的本義是輔佐,幫助。
【姓源】《通誌·氏族略》:“傅氏,商相傅說之後,築於傅岩,因以為氏。”又《新唐書·宰相世係表》:“傅氏,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因以為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傅佐傅育傅至傅加傅加添②姓名連義傅家振傅其善傅治平傅以習傅之言傅其智③諧音取義傅強傅庶傅裕傅饒④人部起名傅傳傅僖傅儇傅儷傅佳傅偉傅信⑤人部取義傅人師傅人雄傅嘉禾傅仁澤傅令芳
沈[Shěn]
【字源】《說文》:“沈,陵上氵高水也,從水,氵高聲。”段注:“謂陵上雨積停潦也。”按沈、沉通,音chén。
金文右旁似人之頸項帶以枷形,故“氵高”似囚犯或奴隸;“沈”本義當是將囚犯或奴隸沉入水中。而姓氏“沈”讀shěn,借為“”字。《說文》:“汁也。”《集韻》:“或作沈。”《禮記·檀弓下》:“為榆沈,故設撥。”鄭玄注:“以水浸榆白皮之汁,有急以播地。”陸德明《釋文》:“沈,本又作。”
【姓源】《通誌·氏族略》:“沈氏,姒姓,子爵。春秋有沈子逞、沈子嘉。定(公)四年,蔡滅之。其地,杜預雲:‘汝南平輿縣沈亭。’按平輿故城在蔡州汝陽縣東,此沈國也。子孫以國為氏。又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故為沈氏,其地在今潁州沈丘。”《元和姓纂》:“周文王第十子聃香食采於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姓纂》雲:“周文王子聃季食采於沈,即夏禹支庶所封地,後因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沈沉沈澹沈重沈潛②姓名反義沈揚沈順沈如川沈江騰沈明沈暉③姓名成詞沈鷙沈默沈機沈謀沈摯沈敏④成語諧音沈得民沈遠猷沈自礪沈奕奕沈自若
曾[Zēng]
【字源】《說文》:“曾,詞之舒也。從八,從曰,聲。”按《說文·囪部》雲:“古文囪。”《字彙》:“古囟字。”楊樹達《釋文》:“曾從曰,從,從八,蓋口氣上出穿而散越也。”於省吾《釋:“即曾之初文”,“古文曾字無從從曰者,許說失之。”按《殷虛文字甲編八九五》、《前六·五四·一》、《後下二四·一一》均作“”形,下象口之小阻,上如二氣舒出,故訓“詞之舒也。”至金文《易鼎》“田”下又加口。至《曾伯簠》下“口”又訛變為“曰”成為“曾”。至《說文》“田”又衍化為“”。或以為“”、“曾”非一,“曾”為“曾瓦”的初文,“田”即釜箅的俯視圖,下部“曰”為釜,上“丷”為蒸氣,猶今之蒸鍋,說亦可通,見康殷《文字源流淺說》。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曾舒曾乃曾則曾重曾舉②姓名成詞曾山曾穹曾泉曾崖曾雲③名中有曾曾噌曾木曾曾繒曾贈④姓名疊韻曾王奉曾稱曾檉曾成曾誠曾铖曾丞曾登⑤曰部起名曾曲曾更曾曹曾替曾⑥曰部取義曾最靈曾最品曾最中曾曹好曾更練
彭[Péng]
【字源】《說文》:“彭,鼓聲也。從壴,彡聲。”《說文通訓定聲》:“彡,即三也,擊鼓以三通為率。《左(傳)·莊(公)十年》傳:‘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姓源】《通誌·氏族略》:“彭氏,即大彭之國。在商時為諸侯伯。古祝融氏之後有陸終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國於彭,子孫以國為氏。”《元和姓纂》:“大彭為商諸侯,以國為姓,蓋陸終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姓氏五書》:“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生陸終。陸終子六人,其三曰篯,為彭祖,封於大彭。”按《氏族大全》雲:“大彭即彭祖也,陸終之裔,堯封彭城,以國為氏。”
【取名實例】①姓名互訓彭桴聲彭行彭行進彭壯彭澎②姓名成詞彭亨彭沛彭鏗③彡部取義彭彤彭彤雯彭彤輝彭彥彭彥士彭彩彩彭彰義④諧音成詞彭彭運彭騰彭翥彭霄⑤諧音取義彭大羽彭高翔彭霄天彭怒飛彭天池
呂[Lǚ]
【字源】《說文》:“呂,脊骨也,象開”段玉裁注:“呂象顆顆相承,中象其係聯也。”按甲骨文即作兩個小方口,表示人或動物的脊椎骨一塊塊相連。至秦篆時中間又加上一小豎表示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