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育信息化(5)(1 / 3)

師生在傳統教學中,盡管是在教室裏麵對麵學習,但真正的心理交流並不很多。多媒體網絡技術既開拓了教與學的物理時空,又為師生提供了超越時空的、開放的交往環境以及心理交流的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必受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知識獲取方式的製約,可以自由馳騁。多媒體網絡技術不僅增強了教學的個性色彩,賦予了每個學生在學習時空、內容、方式、數量等各方麵的自主權和調控權,而且促使教學中心由教師轉向學生,從重視老師的“教”轉向重視學生的“學”。如今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量問題始終是一個令人撓頭的問題,因為學生數量大規模增加,學生之間的各種差異也就隨之擴大,要是再堅持傳統的“統一進度、統一教材”等原則,肯定會導致“吃不了”和“吃不飽”的現象。多媒體網絡技術環境正是可以解開“共性”與“個性”這一對死結的鑰匙。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與學習速度可以自定學習步調,主動參與網上討論,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由選擇所需信息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所以,在這種環境裏教師作為知識擁有者、知識傳遞者和權威象征的傳統作用大為減弱,而作為學生指導者、課程設計者、社會文化詮釋者的作用逐漸增強。教學過程不再是簡單的“講”與“聽”的過程,而是師生互動、共同提高的信息雙向流通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技能的發展是以在對教學內容的重新組織、重新分析、綜合理解和運用為基礎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重視教師的“導引”作用,更不能說傳統的“麵對麵”的教學形式將被取而代之。我們隻是強調在多媒體技術背景下應從大學培養目標的整體角度來考慮教育技術的應用,使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與學習過程的組織和管理緊密結合,探索出一套較為貼切的教學方法。

多媒體技術通過文字、聲音、圖形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等各個器官,很多程度上,改善了人腦獲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進了學生的記憶、思考、探討等活動的開展,從而使教學內容的呈現與獲得從單調的文字形式轉變為多種直觀生動的形式。虛擬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使得學習者可以利用它進入原子、基因等微觀世界甚或海洋、宇宙等宏觀世界,使教學內容的直觀展示更為逼真。

除此之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的影響之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應用,使世界各國間的聯係越發地緊密,各國高等教育的相互交流使高教國際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內容,不但應當開設更多關於其它國家和國際問題的課程,而且所有的課程都應該體現國際觀點。伯恩教授曾指出,在國際框架內講授一個學科,使學生能意識到所有國家的相互聯係和問題的普遍性。

總而言之,在人的全麵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方麵,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視的,它能夠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技術支持。也因此,包括教學設計、課程實施,教學管理及其評價等一係列實踐活動應該更加廣泛地考慮信息時代教學的特征,以係統、整體、聯係的理念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積極合理地引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促使教學內容向課本外延伸,教學評價向能力轉向,課程設計向多元化發展,教學交往向網絡化轉變,教學管理向技術化轉型,從而為提高教學的效率及質量覓尋新的路途。

四、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各種類型的科學組織將科學理論和原理應用到社會的各個不同領域,既強化了科學向技術轉化的機製,又促進了科學的綜合化和協作體製的發展,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了解。與科學技術在生產過程和實際應用過程中高度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同步,包括多媒體網絡技術在內的新技術革命促使科學的內部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高度分化的基礎上,新技術使知識呈現出高度綜合的整體發展趨勢。如此,傳統的依據學科設置專業的教育模式受到新科技發展以及社會產業結構深刻變革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