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思勰
年代:北魏時期
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學名著
必讀理由:
《齊民要術》不僅是我國最古老的農業百科全書,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科學巨著之一,被列為我國古代“四大農書”之一。它是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背景搜索:
《齊民要術》的作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科學家賈思勰。賈思勰出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大致生活在五世紀末到六世紀初即從北魏孝文帝到東魏這段曆史時期。賈思勰出身中小地主家庭,雖世代務農,但也稱得起是書香門第,他的祖上就很喜歡讀書、學習,尤其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這對賈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響。這樣一個並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從中汲取各方麵的知識,為他以後編撰《齊民要術》打下快了基礎。成年以後,他開始走上仕途,根據《齊民要術》的署名“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可以推斷他曾經做過北魏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
統治者的勵精圖治,農業生產的蒸蒸日上,也為賈思勰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賈思勰為官期間,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處,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他曾經親自從事農業生產實踐,進行各種實驗,飼養過牲畜、栽種過糧食。賈思勰不但注重親身實踐,而且善於向經驗豐富的老農學習,吸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從富有經驗的老農當中獲得的生產知識以及對農業生產的親身實踐與體驗,認真分析、係統整理、概括總結,最後完成了《齊民要術》這部偉大的著作。
由於《齊民要術》成書早於印刷術的發明,因此該書自問世以來,長期以手抄本的方式流傳。現存最早的《齊民要術》版本是北宋天聖年間崇文院刻本,是個殘本,僅有卷五、卷八和兩頁卷一。現在,唯一的一部北宋天聖年間崇文院刻本藏於日本京都博物館。《齊民要術》在國際上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視,對其他國家的農業研究產生了影響。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西山武一、熊代幸雄校釋將《齊民要術》翻譯為日文出版。日本將其看作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稱之為“賈學”,並專門成立了《齊民要術》研究會,翻譯出版了多種版本。歐洲學者也翻譯出版了《齊民要術》的英文本和德文本。
作品快讀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時間最早、內容最係統、完整的農業著作,這部介紹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著作,規模宏大,全書共分10卷,92篇,11萬多字,其中正文約7萬字,注釋約4萬字。此外還附有《序》和《雜說》各一卷。參考及引用的有關書籍156種,采集民間諺語及歌謠30多條,科學地總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經驗。
《齊民要術》一書,內容非常豐富全麵,因此有農業百科全書之稱。
書中前五卷記述了糧食、油料、纖維、染料作物、蔬菜、果樹、桑樹等栽培技術,第六卷專門介紹禽畜和魚類養殖;第七卷到第九卷介紹了農副產品加工、儲藏,包括釀造、醃製、果品加工、烹飪、餅餌、飲漿、製糖,乃至煮膠和製筆墨等知識。總結了六世紀以前我國北方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生產經驗,詳細介紹了有關糧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樹林木的種植法,家畜、家禽、魚類的飼養法,以及食品的釀製與食品的貯藏法。對於當時及後世農業和生物科學的發展,均具有重大影響。
在閱讀該著述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耕作技術
人類從刀耕火種的遠古發展到今天,創造出如此輝煌燦爛的文明,很顯然和發明及使用工具是分不開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而《齊民要術》一書在談到耕作技術的時候,並沒有開篇就直接介紹耕作技術,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農具,可見工具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氣候和土壤是影響作物生長的一個重要的自然因素。作者在《齊民要術》歸納概括了我國黃河中下遊的地理特點及氣候特征:處於內陸地區;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時多為暴雨。鑒於這種獨特的氣候狀況,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抗旱保墒(保墒即保持田地裏的濕度)方麵的問題做了詳盡的探討。
賈思勰在書中分析了黃河上遊的高原土壤的特點,指出其具有天然的優良土質,隻要在後天能夠得到適當的使用及維護,就可以確保收獲豐盛的農作物。
氣候和土壤條件給農業生產所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可以依靠人的後天努力來挽救和彌補的。針對北方幹旱少雨的情況,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怎樣打井澆地、積雪、冬灌等等問題,都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創見。特別是總結了耕、耙、耱、鋤、壓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技術。對於這些環節之間的巧妙配合及靈活操作、運用都做了係統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