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同誌【1】
最初的決裂
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東南部,淮河和大運河的交流處,有一塊水網縱橫、景色秀麗的平原。周恩來的誕生地——江蘇省淮安縣(編者注:今淮安市楚州區),就坐落在這塊平原上。
周恩來在中學時這樣描述過這個地方:“淮陰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衝,清時海禁未開,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經之孔道也”【2】。確實,淮安和淮陰,都是曆史悠久的古城。淮安城在曆史上曾是重要的糧食轉運站,是個熱鬧的小城鎮。
周恩來誕生的時代,正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悲慘年代。周恩來的家鄉,也早已經被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和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蹂躪得餓殍遍地,滿目荒涼,人民痛苦地煎熬在水深火熱之中。
就在那社會劇烈變革、動蕩不定的年代裏,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在淮安縣城內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的大家族中。他的祖籍是浙江紹興,從祖父【3】一代遷居淮安。從周恩來記事的時候起,這個官僚世家已經開始衰落下來。父親周劭綱,長年在外省做小公務員,掙的錢很少。母親姓萬,也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嫁到周家後就主持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家務。周恩來有個小叔父,病死後遺下嬸母陳氏。陳氏因無子女,就把剛一歲的周恩來過繼為子。(編者注:周恩來不滿周歲時,小叔父周貽淦病危。為安慰彌留之際的周貽淦,周恩來的父母將周恩來過繼給他。)所以說,幼年的周恩來,曾有過兩個母親。
1904年,周恩來六歲時,同他父母、過繼母親及兩個弟弟一家六口搬到淮陰(清江浦鎮),和外祖父家同住,開始在外祖父家的家塾念書。當時的教育還是清朝的封建教育,一個學童入學,首先得背誦孔孟的經書,這是入仕的起碼要求。可是周恩來對此卻不感興趣。外祖父家藏書很豐富,給周恩來廣泛地閱讀古今小說,涉獵曆史知識,培養文學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在四五年的時間裏,在過繼母親陳氏的關懷和指導下,周恩來讀了很多中國曆史故事的書籍,他在同輩兄弟中以博聞強記著稱。在我國曆史上,曾湧現過無數抗擊外族統治者入侵、保持民族氣節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也湧現過許多領導人民反抗壓迫剝削的革命英雄,他們的英雄事跡,強烈地打動了少年周恩來的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是這個大家族中的長孫,每逢過年過節,或本家、外祖父家這兩個封建大家族成員中有喜慶吊喪、生日忌辰,母親總要帶著他去應酬以至排解糾紛。這些活動固然是增加了他的社會見識,但是,他對那些封建的煩瑣禮節,非常反感,特別看不慣的是破落了還要裝門麵的舊風俗、舊習慣,借錢典當來送禮請客的虛偽作風。在他童年的心靈中,對這些封建習俗是厭恨的。
周恩來九歲那年,家裏已經衰落到要靠借債過日子了。兩個母親由於愁苦勞累,在一年之內相繼去世。他家又從淮陰搬回淮安。年僅十歲的周恩來不得不經常跑到當鋪的高櫃台下典當東西,還要去叩富人家的大門啟齒借債,這使他領略了各種冷漠譏笑的麵孔。過去那些趨炎附勢、阿諛迎奉的地主、紳士們,現在翻臉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封建禮教的虛偽殘忍,舊社會的世態炎涼,使他開始痛恨起為富不仁的富人來,在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憤懣不平的種子。同時,由於家庭地位的下降,自己嚐了清貧的滋味,也有機會更多地接近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人民,了解到舊中國受苦受難的工農勞苦大眾的生活遭遇和血淚斑斑的家史,他深深地同情他們。
1910年春,十二歲的周恩來離開家鄉,跟伯父【4】去東北,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回去過。
開始關心國事
1910年春,正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前夜,周恩來到了東北,先在鐵嶺(當時叫銀州)的銀岡書院讀書半年,又進了沈陽(當時叫奉天)東關模範兩等學堂【5】繼續上小學。
東關模範兩等學堂坐落在奉天古城大東門外,校舍是兩棟紅柱青磚的兩層樓房。
從四季蔥蘢的南國水鄉來到寒冷幹燥的東北城市,對於十二歲的少年來說,一切都是新奇的。周恩來站在學校的操場上,看著同學們打秋千、跨木馬,跑的跑、笑的笑,感到東北的孩子們體格健壯,身材高大,和自己文弱的體質形成鮮明的對照。
剛來東北,周恩來覺得在生活習慣上有很多與南方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家鄉吃的是大米,在這裏得吃高粱米和玉米麵;一到冬天,這裏到處是冰天雪地,北風呼嘯,寒徹肌骨,這也是他從未經受過的。另外,有些大同學欺侮他不是本地人,叫他“小蠻子”,經常打他。
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就遇上了這麼多困難,怎麼辦?
性格堅強的周恩來,相信環境是可以適應、可以改造的,決心鼓足勇氣,打開一個新的局麵,而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各方麵的鍛煉。
冬季的清晨,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同學們經常可以看到,在學校附近的小河邊,周恩來迎風跑步的身影。經過三年的鍛煉,他的生活習慣改變了,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那時恐怕誰也沒想到,這對於他的身體後來能夠適應艱苦的戰爭環境和繁忙的工作,有多麼大的意義啊!
五十多年後,1966年七八月間,周恩來在北京接見遼寧大學的紅衛兵時說:我是1910年到沈陽的,住了三年。我是帶著辮子來的。我身體這樣好,感謝你們東北的高粱米飯,刮大風夾黃土。
為了對付大同學的欺負,周恩來想了個辦法——交朋友。原來他發現被欺負的不止他一個,還有很多弱小的同學也受這夥人的欺負。於是他就和受欺負的同學們交朋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不講理的大同學。這樣,那些大同學果然再也不敢隨便欺負人了。1911年,周恩來在沈陽上小學的第二年,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民國。但是,這次資產階級革命是不徹底的,很快被袁世凱【6】竊取了革命果實,不久就公開撕下擁護民主共和的偽裝,獨裁賣國,複辟帝製,人民又被推進黑暗的深淵。在這政治局勢瞬息萬變的日子裏,奉天和全國各地一樣,也是風雲變幻,滿城風雨。
當時學校裏有個姓高的史地教師,是個富於正義感的進步教員。他在宣統年間就剪了辮子。他常常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宣傳愛國思想,生動地講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7】的悲壯史實,使周恩來和同學們聽得熱血沸騰,淚痕滿麵。高老師還把《革命軍》介紹給周恩來看。《革命軍》是年輕的資產階級革命家鄒容十九歲時寫的一部宣傳革命的書。這本書用通俗、明快的語言,大聲疾呼革命,曾在社會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周恩來讀了這本書後,受了很大的感染,激起他憂國憂民的情感。所以,當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消息傳來,周恩來在學校中第一個剪去了辮子。
在沈陽城東郊,有一個日俄戰爭時戰場的遺址。【8】日俄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同俄國沙皇之間,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和朝鮮,於1904年至1905年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戰爭。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不敢加以反對,竟無恥地宣布“嚴守中立”,聽憑強盜們在自己的國土上燒殺掠奪。這場瘋狂殘暴的戰爭,給東北三省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這對於每個有愛國心的人來說,都感到是巨大的恥辱!有一年暑假,周恩來到一個同學家去做客,這位同學的家就在這個戰場的遺址附近。他的祖父是農村私塾的教師,老人帶著周恩來和那位同學一起去觀看這個舊戰場,並用悲憤的語調講解了日俄戰爭的經過和中國人民的災難。周恩來望著那經過戰爭浩劫而殘存下來的斷壁殘垣,累累彈痕,仿佛看到日本的亡命“武士”與沙俄的熊虎兵士進行凶殘的廝殺,看到中國同胞們在屠夫們的獰笑聲中,倒在血泊裏。……想到這些,他暗暗激勵自己,要發憤學習,學好本領,長大要為自己的國家和同胞報仇。
東關模範學校的魏校長,有一次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麼?”有一個同學回答說,為了尋求出路;還有一個同學說是為了發財致富。周恩來的回答是:“為了中華之崛起。”
周恩來在小學畢業後,曾給一個要好的同學題寫了臨別贈言:“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全國解放後,這位老同學帶著保存了四十多年的“臨別贈言”,到北京見周恩來。他們都興奮地感慨四十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讚頌毛主席、共產黨的豐功偉績。周恩來又把這張“臨別贈言”收藏起來。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中,學習成績很優異。他的作文曾被選到省裏作為小學生模範作文印發。【9】他的學習成績之所以這樣好,是因為他有一個正確的學習目的。他在東關模範學校期間,接觸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大大開闊了眼界,有了為國出力的誌願,所以才能有刻苦好學的強大動力。
儉樸而勤奮的學生
1913年八九月間,十五歲的周恩來考入天津南開學校。【10】這所學校,當時在中國算是一所學術空氣比較自由、教學作風比較民主的學校。但課業重、考試難、學費貴。總之,是一所典型的資產階級學校。
周恩來在天津南開學校上中學的時候,生活是很清苦的。因為他的生活來源,是靠在東北做事的伯父供給的,伯父的收入本來就不多,還經常失業,因而他的生活費常常有接濟不上的時候。周恩來就得利用假日和休息時間,給學校抄寫教學材料或刻蠟版,掙一點錢來補貼飯費。據當時和他一起上學的老同學回憶說,那時,周恩來常穿一件藍布大褂,星期日自己洗了,當夜烘幹,星期一又穿著上學。由於他家庭經濟困難而學習成績優異,經教師推薦,學校免去了他的學雜費,他成為全校免費生之一。
生活上的貧困,並沒有使周恩來感傷或氣餒。恰恰相反,清貧節儉的生活,激發了他艱苦奮鬥、發憤圖強的精神,培養了他勤儉節約的美德。
周恩來物質生活雖然清苦,精神生活卻相當豐富。他的求知欲是那樣的旺盛,學習的毅力是那樣的頑強,因此功課學得很出色。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在他三年級(1915年上半年)時,全校舉行作文會考,他被評為第一名。周恩來才思敏捷,作文不用打稿,下筆成篇,為師生們所稱讚。
周恩來還利用課外的點滴時間閱讀了許多宣傳革命思想的書籍。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他受到章太炎【11】的光複會的影響,熱心地讀了不少清初民族主義學者如顧炎武【12】和王夫之【13】等人的著作,培植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除了讀一些介紹“新學”的著作如《飲冰室文集》和《新民叢報》外,還愛讀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民主革命派在上海辦的《民權報》和《民立報》以及較有民主思想的天津《大公報》。他也很感興趣地讀了18、19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如盧梭【14】的《民約論》、孟德斯鳩【15】的《法意》等書和嚴複【16】譯的《天演論》等。
當時無論學校裏和社會上都沒有像今天這樣借閱方便的圖書館。為了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周恩來不得不盡量節衣縮食,省出錢來買書。有一次,他在書店看見了一部用連史紙【17】精印的司馬遷【18】的曆史巨著《史記》,非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掏出夥食費買了回來,在宿舍裏津津有味地讀著。讀到一些感人的章節,他情不自禁地放下書來,給宿舍裏的同學們生動地講述書中的故事,使同學們受到感染。
周恩來的英文也學得較好,甚至能看許多英文原著。他在這一時期學到的廣博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對於他以後接受馬克思主義和在革命鬥爭中能夠肩負重擔,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基礎。
敬業樂群會
1914年3月,周恩來和兩位同學發起組織了一個課餘學習和文藝團體,叫“敬業樂群會”,取名是忠於職守、團結群眾之意。這個團體組織了學習“新學”的讀書小組,創辦了會刊《敬業》,在會內開展各種討論,有時開展課外文藝活動。周恩來品學兼優,但從不驕傲,很關心同學,能幫助同學進步,有很高的威信,是“敬業樂群會”的創始人和實際領導者。但他很謙讓,在第一、第二年隻擔任智育部長、副會長和《敬業》的主編,到第三年才擔任會長,表現了他謙讓友善、沒有私心的高尚品格。這個團體團結了許多進步同學。
“敬業樂群會”時常在會內討論國家大事,探求革命真理。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逼迫袁世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19】,造成了“五·九”國恥;這時,周恩來曾在“敬業樂群會”憤慨演說,強烈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國的亡國條約。1916年袁世凱稱帝時,他也很激昂地發表演說,憤怒聲討。
《敬業》是一種學報性質的半年刊,一共出了六期,現在保存下來的有五期。從這五期上,我們可以看到周恩來用“飛飛”、“翔宇”、“恩來”署名寫的詩詞和文章。
《敬業》創刊號上發表了周恩來1914年春天所寫的詩《春日偶成》。眼看著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賣國獨裁,政治黑暗,人民痛苦,周恩來憤怒地寫道:“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20】表達了他反對封建軍閥統治的革命誌願。
在後幾期《敬業》裏,他還開辟了《飛飛漫墨》的專欄。這一專欄,用多樣化的文學體裁,宣傳進步思想,抨擊腐朽的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
我們今天讀起周恩來那時寫下的文章和詩詞,突出的一個感覺就是,周恩來在十六歲到十九歲時學到的語文基礎已經相當紮實了。他的文章內容充實,旁征博引,說服力強,顯示了他學習很下功夫。他的筆鋒犀利,詞句真切感人,那種“糞土當年萬戶侯”的銳利的批判能力和樸質的文風,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他的詩寓意深遠。以《敬業》第四期上一首送別同學的詩為例,其中有“捫虱傾談驚四座,持螯下酒話當年。險夷不變應嚐膽,道義爭擔敢息肩?”【21】的雄壯豪放的佳句,不僅表現出周恩來寬廣的胸襟,淩雲的誌氣,而且就藝術性來說,那精練的詞句、優美的音韻和清新剛健的風骨,也稱得上是一首好詩。
《敬業》上還記載了周恩來豐富、活躍的社會活動。他邀請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來校講演;他組織會員們到社會上去參觀;他能夠慷慨激昂、揮灑自如地講演;他還會活靈活現、情感逼真地演話劇……
這裏,我們介紹一下周恩來練習演說和演話劇的一些情況。
他認為要動員群眾起來救國,除文字宣傳外,還必須有口頭宣傳,必須學會演講。他在“敬業樂群會”內帶頭練習演講。由於他鍛煉了出眾的演說才能,南開學校兩次參加天津校際演說比賽,都以周恩來為首的三人為代表,兩次獲得第一名。
周恩來很重視化裝宣傳,積極參加和領導了南開學校的話劇運動。他親自參加演話劇,宣傳民主、科學思想和婦女解放、破除迷信,發揮了他愛好文藝和戲劇的特長。那時還受封建習俗的束縛,不允許男女同台演出,同學們隻好推選他來扮演女主角,參加演出了著名的進步話劇《一元錢》和《華娥傳》、《醒》等。1915年秋,《一元錢》在南開演出比較成功,曾被邀請到北京演出,轟動一時。
從上麵這些事實中,我們可以想見,周恩來當時確是一個勤奮好學,積極熱情,善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有誌青年。同時,我們也可以想見他那精力充沛,多才多藝,不知疲倦地工作、學習的精神風貌。
“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恩來逝世以後,他中學時代的老同學,拿出了一幅珍藏近六十年的周恩來的手跡。
1917年6月,周恩來在南開中學畢業了。那時“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日本人向西方學習有成效,中國人也想向日本人學”。周恩來抱著這樣的誌向,為尋求真理,決心到日本去留學。臨行的時候,他寫下了一首氣勢磅礴的表明誌向的詩篇。當時,周恩來十九歲。詩的手跡,是他二十一歲時書寫的,書法帶魏碑和顏體底子而自成一體,蒼勁有力。
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22】
詩的大意是:
唱罷了“大江東去……”的豪邁辭章,我毅然決然地東渡遠航;我深【23】精密地研究社會科學,是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
我願意學那古人通過專心致誌的苦練達到“破壁而飛”的境地,以此精神來改造今天的社會;即使壯誌【24】酬,蹈海而死,也不失為一個舍生取義的英雄。
這是一首抒發遠大抱負和戰鬥豪情的、格調激越的詩篇。
詩的第一句表達周恩來為尋求真理不怕走遍天涯海角,誌在四方、四海為家的豁達氣派;第二句說明周恩來為改造現實而學習的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態度;第三句表達周恩來希圖打破舊社會的桎梏,創造出一個光輝燦爛的新世界的迫切心情;第四句表現了周恩來為真理,為正義的事業不惜赴湯蹈火的獻身精神。
詩的意境雄闊,風格豪放,思想深刻,表現出一個有誌青年的精神【25】貌和高尚品質。
讀到這首氣勢磅礴的詩篇,誰不為之深受感動,為之熱血沸騰、壯懷激烈呢?
見到一線光明
1917年9月,周恩來滿懷尋求真理的熱望,來到了日本的首都——東京。在日本期間,他的生活很艱苦,有時隻吃些青菜、豆腐。住的地方,是和另外兩個中國留學生一起租的一戶日本居民家裏。在東京,他一麵在神田區的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文和補習大學的各門功課,一麵關切地考察日本現實社會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