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跋語(1 / 1)

本書對韓國、日本、俄羅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的傳媒製度研究,是基於這五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的社會背景,即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

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個意義繁雜的詞彙,它也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時代背景。依據最新的現代化理論,學者們將世界現代化進程分為兩大階段,在18~21世紀的400年間,第一階段是以工業化、城市化、民主化和非農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現代化,第二階段是以知識化、信息化、全球化、非工業化和郊區化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現代化。1998年,中國學者何傳啟發表“知識經濟與第二次現代化”一文,隨後出版《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全麵提出“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對於主要發達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大致經曆210年(1763~1970年);第二次現代化將大致經曆130年(1971~2100年)。第二次現代化的時間分界,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作為發達國家後現代化的起點基本一致。第二次現代化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第二次現代化與第一次現代化相比,有些變化是新出現的,如網絡化、智能化等;有些變化是對第一次現代化的繼承和發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權化等;有些變化是對第一次現代化的“否定”,如工業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區遷移、自然主義等。第二次現代化剛剛走過30多年曆程,尚處於發展階段,它的特點和規律都處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對它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在發達國家裏,第一次現代化已經成為曆史,第二次現代化正如火如荼。在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都是不可回避的挑戰,因而麵臨雙重壓力。

現代化過程是個動態過程,也是一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過程,有時成敗難料。南京大學錢乘旦教授在《現代化的迷途》一書中分析了15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挫折和失敗,將這種現象稱為“現代化的斷裂”。所以說,現代化進程中不僅有進步,也有成本和代價,在解決各種衝突和矛盾中,曆史不斷演變。

現代化過程中帶來的這種變遷與轉型不僅是新舊製度、體製的更替、融合,社會秩序在有序和無序間調整,也會在觀念層麵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意識形態混亂。

發展傳播學理論闡述了國家發展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國家對它的調控不可避免,而傳媒對社會輿論的調控也有目共睹,關鍵是它成為進步的砝碼還是成為代價的砝碼?在國家(政府)、社會和傳媒的動態關係中,各國的大眾傳媒製度與政策不斷調整變化。本書主要以這五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側重第二次現代化)為例,分析其傳媒製度重構與政策變遷的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並試圖探尋其遵循的共同規律。

總體來講,對這五個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無論是在時間跨度上還是在空間維度上,都盡可能地呈現出縱向的曆史視野和橫向的國際格局。由於各國處於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在傳媒體製重構方麵的研究有所側重有所取舍。比如,對韓國的研究側重其新聞傳播製度的變遷,對俄羅斯的研究側重其傳媒管理製度的改革,對中國的研究則側重了傳媒體製重構中傳媒政策的漸變與引導。同時,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在四個亞洲國家(地區)的製度重構中,一直是正式製度與非正式製度並存,帶有明顯的東方政治文化色彩。由於西方民主製度的“水土不服”使傳媒在不穩定的政治生態中,或表現出明顯的政治立場為某黨派助威(比如韓國的保守報紙),或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以“炒作政治”為賣點(比如中國台灣地區的傳媒亂象)。而俄羅斯的近二十年傳媒變革和製度重構,表現出領導人的不同風格和價值取向,帶有明顯的個人印記,但其法治層麵的快速推進值得中國借鑒。

當今世界已經發展為多極多元的格局,不同國家處於各自不同的曆史階段,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利益訴求,也有著各自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文化的發展方向。

在傳媒製度重構過程中,既要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也要找尋適合自身的改革路徑與重構模式。

本書由於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時間跨度也較大,許多問題的討論一帶而過,不夠深入,對一些國家和地區傳媒製度重構的深層原因的分析也不夠全麵。特別是對五個國家(地區)的橫向對比、製度模式的歸納提煉比較少,理論上的借鑒不很充分。總之,本書的研究領域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感謝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項目資助!感謝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對本書出版的資助,同時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編輯的辛苦工作!

另外,張伊萌、張秋影和邵程對本研究成果有所貢獻,一並致謝!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望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並請讀者朋友諒解!

作者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