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黨報機製體製創新的最好時期
應該說,黨報機製體製創新正迎來曆史上的最好時期。
30多年的改革開放,迎來了中國傳媒業持續、健康、平穩的發展。“2006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38種,比2002年的2137種減少9.31%,總印數達424.52億份,比2002年的367.83億份增加15.41%,總印張1658.94億印張,比2002年的1067.38億印張有顯著增加。”報刊品種數下降9%,而總印數、總印張卻分別增加了15%和55.4%,說明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增加。“2008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43種,平均期印數21154.79萬份,總印數442.92億份,總印張1930.55億印張。”與上年相比,種數、平均期印數、總印數繼續增長。這些數據表明我國新聞出版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機製體製創新的力度,推動了增長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管理部門對文化體製改革的高度重視為黨報機製體製創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黨的十六大報告突破性地將文化分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強調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此後文化體製改革提速。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對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和具體要求。2006年,《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的若幹意見》提出文化體製改革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製機製創新為重點。文化體製改革進入全麵推進和深化階段。而關於文化體製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也在積極研究製定之中。
社會各界對傳媒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的期待和呼喚推動了黨報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觀念創新決定著傳媒業的社會角色,傳媒業發展理念創新,並不僅僅指傳媒業如何開拓市場,如何搞好經營管理,更重要的是指傳媒業要增進對發展的認識,把實現社會責任和獲取經濟效益結合起來,共同作為傳媒業發展的兩個相輔相成的目標。輿論引導力是黨報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承擔起莊嚴的社會責任,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繼續領軍報業是黨報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和義不容辭的曆史使命。
來自國內外媒體的激烈競爭以及信息網絡興起引發的傳播方式、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促進了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以機製體製創新為重點,加快改革發展步伐。黨報正麵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廣播、電視、市場類報紙與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在競合態勢中,構成了黨報新的生存和發展環境的一部分。媒體競爭及媒介融合給黨報帶來衝擊,也帶來巨大機遇。要在前所未遇的新生態環境下生存競爭並提高核心競爭力,要承擔使命並履行責任,黨報就必須在創新中增強引導力,在競爭中壯大黨報實力。
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成績,事業單位改革適時推進,這為黨報機製體製創新提供了可資參考的經驗。黨報機製體製創新不是孤立的係統,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製改革互相影響。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國有資產管理體製改革的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入了由出資人推動的新階段。體製的變革激發了企業的活力。這幾年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國有經濟總量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運行質量和競爭能力明顯提高,控製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的管理創新為黨報集團的創新提供了借鑒。另一重要經驗是社會各界開始反思事業單位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已經在地方試點,公益性事業單位改革回歸公共服務本色的呼聲高漲,這也給事業單位性質的黨報機製體製創新提供了參照。
種種有利因素彙聚起來,加之黨報自身擺脫生存發展瓶頸、尋求發展的創新動力,給黨報機製體製創新帶來契機。
二、結論及有待繼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