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之路:中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研究課題報告》課題組於2005年8月出版了《中國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心態錄》調查報告之後,又經過了一年多的學習、研究,課題終於完稿,有了一個初步的成果,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這一成果呈獻出來,它肯定會有一些不當之處,甚至錯誤,但卻是我們對理論和實踐作了認真思考的成果,是我們真實的見解,可以說課題組的師生,是以一顆對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無限熱愛和赤誠的心來對待這一課題研究的,希望中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能對中國的政治改革起應有的作用。
“新聞”是個很敏感的領域,自它出現以後,就總是處於人類活動的中心位置,在人類的發展進程中,新聞的發展雖自有其內在規律,但它呈現的形態和內涵,總是與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的權勢和功利的目的交織在一起,包括對它的研究也是如此,不同時期、不同國度,都顯示出不同的麵貌和特色,人們用各種觀念、方式去利用它、駕馭它,讓它蒙著層層神秘的麵紗,使研究者很難接近它的本質,認清它真實的麵貌。課題組成立的初期,就曾深切地感受到這種迷濛。現實的環境,以往的教育,眼前的利益,使我們對課題的研究無所適從,如履薄冰,很長時間不敢動筆。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討論和思索,課題組決定首先解放思想,去掉頭腦中的條條框框,努力超脫功利,擺脫一些世俗的紛擾,用一種較為純淨的心態去研究學理,努力接近新聞的本質,用一種科學的精神去學習和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既不迷信西方的模式,也要敢於正視中國的現實,要培養一種批判精神。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認同,缺少批判力。批判並非隻是對事物的否定和非議,批判同樣是指對人類共同的思維成果的甄別、借鑒和發展,去認清哪些是合乎事物的發展規律,合乎時代的發展,合乎人民的願望,去指出哪些需要改進,如何改進。作為研究者,隻要是真誠地對待學理,認真進行獨立思考,那麼其成果不管正確與否,相信都有其價值,都是對學術研究的一種貢獻,因為沒有人能夠肯定自己絕對正確,掌握著完全的真理,真理是人們在人類活動中不斷地互相學習、思考、批判、修正、補充所達成的共識。
課題組還認識到宏觀的學理思考必須與微觀的實踐結合,才能取得有用的研究成果。了解學理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實踐是研究的出發點和終結點,為了能使我們有發言權,使我們的研究有一個紮實的基礎,課題組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到一些廣播電視台的新聞頻道、欄目組進行調查研究,努力了解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的現實,了解廣播電視新聞所麵臨的問題,以及廣播電視新聞從業人員的心態,這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重要一環,通過調研,得到了許多書麵上得不到的真實情況,它們可觸可感,充滿人性的躍動,透過這些言談、行為、過程,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背後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等各種力量的博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中國新聞功能擴張的生動圖景和可供分析的典型個案。
創新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課題組對創新的理解是:創新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正如麥克魯漢的“後視鏡”理論,人類在前進時,總要看看後麵,看看人類走過來的道路,才知道怎樣往前走;另一方麵,創新必須了解人類社會出現的最先進的元素,充分了解它們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新舊元素的重構是創新的必由之路。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是人類共享的成果,數字化媒體本身就包含著實行監督權利、民主參與功能擴張的巨大潛能,它正衝擊著人類社會舊的結構,中國的廣播電視新聞正在經曆著這種衝擊和重組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一些動蕩無序的現象,如何從以往人類實踐中,分析其成功可取的經驗,認清新聞的本質,順應時代的需求,利用新技術帶來的潛力,結合中國的實際的國情,找出一條改革成本最小,切實可行又合乎國家利益和人民願望的改革道路,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這是我們設想新聞規製創新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