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新課程理念與備課上課(9)(1 / 3)

教師除了有效地挖掘教材資源外,還要注意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其他教學資源。如社區、家庭資源的合理利用;媒體、網絡資源的合理開發;其他學科資源的有機整合。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學科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就是學生進入教學活動,能動地、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傾向性表現行為。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隻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教師在上課時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找準學生學習的現實起點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學生,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改變過去的“以教論學”為現在的“以學論教”。為了了解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教師可以對所確定的預備技能和設定的教學起點進行預測。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起點放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

2.精心安排學生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學科生活化的教學

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麵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學習活動。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曆有關的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快的體驗。

(三)問題意識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課堂教學中是否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已成為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分野。袁振國教授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性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以問題作為知識教學的紐帶,把知識的認知掌握過程當作問題解決過程。也就是說,要把學習看作是獨立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意識和批判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的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敢於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態度和情感的全麵和諧發展。

以問題為紐帶的教學,就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和解決問題。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某種情境,引發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讓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錘煉思維,體驗求知的艱辛與快樂,增強自信心。問題可以由教師設置,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如果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提出的,則更貼近學生的思維實際,更能激起學生“研究”的欲望。

(四)“預設”與“生成”意識

課堂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不隻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而且是學生得到發展,形成健康人格的過程;不是教師個人表演和展示才能的過程,而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激發生命活力的過程。

一堂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課,應該是課前“精心預設”和課中“動態生成”的辯證統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開放、動態、多元化的對話和交流,意味著教學將會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有的研究者認為,課堂教學不是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課堂總是處於一種流變的狀態。有人估算過,教師在一次40分鍾的課堂裏,至少要做出30個與教學有關的決定。所有這一切都時刻挑戰著教師的智慧,要求教師充分預設並根據變化了的情形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據對課堂中各種信息的綜合把握,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得當的措施。課堂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生成過程,即使教師事先備課再充分,也難以預料過程中出現的形形式式的情況和事件。師生的心態在變,對知識的理解在變,知識經驗的積累在變,課堂的物體空間也在變,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變化的情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根據自己對課堂各種信息的捕捉和把握,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教學應學生而動,應實際情況而動。因此,課堂教學不隻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都應將整個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部分投入到知識的建構與再創造中去,課堂教學與生命成長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