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者,雖名為山,但曆來為風景名勝,皇帝朝拜之地,除清涼山金佛頂天然險峻之外,從軍事角度看,山勢雖高,道路卻寬,峰巒雖多,少險可倚。
清涼山金佛頂,是皇帝三千大內禁衛精銳鎮守的地方,其它廣大的山域,則是太子一萬禁宮部隊鎮守的地方。這樣的形勢,相對於山下三萬城守大軍來說,顯然是弱勢的。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前輩兵家經典如數家珍般從心底流過,定遠侯微微一笑。自已早料到了今日兵攻清涼山的局麵,又怎會沒有準備呢?
他沉聲道,“傳令下去,大軍後撤三裏。”
太子的部隊向金佛頂撤去,丟下了沿途設立的若幹工事。
大帳內,列武將軍魏國雄聞訊哈哈大笑,道,“全軍追擊!”
傳令兵正待出去。丞相魏國忠眼珠一轉,道,“慢!”問聞先生道,“聞卿,你看敵人是否有詐?”聞先生心念電轉,道,“敵人明顯是想收縮戰線,便於防守。不過,也不可不防。派小隊斥侯去偵察偵察即可。”
在金佛頂最邊緣的一處山崖上,從此處可以俯瞰全山景色。定遠侯,太子以及若幹軍事將領立於此處,正在觀察形勢。前方五百米開外,一條禦用道路如一條長龍般盤山而上。按祭天的慣例,皇帝坐轎上山,行到此處,便須下轎步行上金佛頂。故而此禦用道路又稱“帝道”,修得極盡富麗堂皇。道寬八米,以純白漢玉石徹成,上雕精美圖案。
遙想當年祭天日,百官佇立帝道兩旁,皆拜倒在地,三呼萬歲。奉天承運的天之嬌子―――皇帝,龍袍玉冠,心情肅穆,背負著子民的期望,踽踽獨行於大道之中。眼前是雲霧繚繞的金佛頂,萬千榮耀漸落於身後,他一步一步走近天地間最神秘的象征。渾不知,腳下每一步,都耗費了康國軍民無數的血汗。
而今,戰端一啟,這條著名的帝道的命運已被決定了。定遠侯做了一個手勢,朱肥連忙大聲喊道:“點火!”
迸地一聲巨響,山下敵軍派來的斥侯遠遠地看見一片火光,那條如一條項鏈盤恒於金佛頂頸部的白玉大道已灰飛煙滅。
這一陣大爆炸,將通向金佛頂的寬敞的道路全部毀壞。現在的金佛頂,已經是一條絕路,一座險峰,萬夫莫開。
山下的大帳裏,聞先生聽到斥侯回報的消息,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定遠侯不久之前才念誦過的語句。“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