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學科的基礎理論,是指該學科的全部科學理論賴以成立、反映其研究對象內在和外在的具有本質聯係的一種理論。圖書館學的基礎理論主要是研究和構建圖書館學的學科體係,它是圖書館學理論研究中的最基本問題。對這一個基本問題的研究和認識深度及其成果,反映著該學科的發展曆史,標誌著它的理論發展水平,關係著它在整個科學體係中的地位。因此,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對一些相關問題分別進行探討。
(第一節)圖書館學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性的思維形式。人們通過實踐,從事物許多屬性中抽出本質屬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過程中,人們的認識已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把握了事物的本質。每個概念都有明確的內涵和外延。概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曆史和人們認識的發展而變化的。科學認識的成果都是用概念表達出來的。因此,圖書館學概念的變化和發展,正反映人們對圖書館學的認識過程和深化。
自從1807年德國的施萊廷格首次提出“圖書館學”一詞以來,為確立“圖書館學”的學科地位,許許多多中外圖書館學家進行了近200年的艱辛探索,取得了極其豐富的成果,為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1887年,德國哥丁根大學開辦了圖書館學講座,標誌著圖書館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
同時代的德國圖書館學家艾伯特(Ebert,FA)給圖書館學下了這樣的定義,他認為,圖書館學是圖書館執行任務時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巧的總和。這一定義反映了當時圖書館學注重於操作技術和方法研究的現實。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崛起和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讚的《圖書館學五原則》的問世,圖書館學逐漸轉變到理論研究上。從此以後,國外圖書館學專家們分別試圖從圖書館工作過程、圖書與讀書現象、圖書館職能、“知識社會化”“社會認識論”“知識基礎論”“文化學”、信息與信息交流等角度下定義,但是,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不能統一,還沒有出現一個被社會公認的科學的定義。
我國古代圖書館出現很早,據文獻記載,周代已有藏書機構——“藏室”,沒有圖書館學名稱,但圖書館學某些知識產生很早。《周禮》《史記》等書中關於史官職責的記載,以後曆代史書和其他典籍中關於圖書編目和分類的論述,私家藏書目錄,版本和校勘記述,都反映了許多圖書館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問題,為我國圖書館學的發展累積了豐厚的經驗和史料,成為我國圖書館學發展的淵源。隨著我國近代圖書館的發展,西方先進的圖書館學思想傳入,大約20世紀初,“圖書館學”一詞作為一門學科已經在國內通用起來。早期以“圖書館”和“圖書館學”命名的專輯,大多是翻譯西方作品,例如:1910年謝蔭昌譯的《圖書館教育》(奉天圖書館發行所發行)、1917年通俗教育研究會譯的《圖書館小識》(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出版)等等。以後,我國一些專家也陸續撰編了一些相關著作。到20世紀20年代,圖書館學開始列入大學課程,並創辦了圖書館學專科學校。例如,1920年北京高等師範開設了暑期圖書館學講習班,武漢文華大學設立了圖書科等。作為一門學科,圖書館學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1949年以後,圖書館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20多年,是我國圖書館學發展的最好時期。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圖書館學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高度發展了圖書館學教育,形成了完善的圖書館學教育體係,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
長期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1949年以來,我國圖書館學的學者們力圖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和現代科學理論來研究圖書館學,給圖書館學下個完善的科學的定義。
李景新:圖書館學就是以科學方法研究關於圖書館的一切事項的學問。(《圖書館學能成一獨立的科學嗎?》,載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季刊》1935年第7卷第2期)。
劉國鈞:圖書館學便是研究圖書館的組織法、管理法和使用法的學科。(《圖書館學要旨》,中華書局,1949年第2版)
圖書館學就是關於圖書館的科學。也就是研究圖書館事業的性質和規律及其各個組成要素的性質和規律的科學。(《什麼是圖書館學》,載《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通訊》195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