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圖書館學的形成及其發展(4)(1 / 3)

有的認為,“圖書館學一詞的創造實屬悲劇”,“圖書館學學科名稱不規範、不科學”等;對於我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將圖書館學改名為“信息管理學”“圖書資訊學”等等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圖書館不僅是一種社會機構,也是一種行業,改名後內涵寬泛不穩定”,“難以取代具有二百年曆史的圖書館學”。據有關資料記載,“電工學的曆史數百年,其技術與理論發展神速,但它並不因此去改名,而圖書館卻硬要隱姓埋名,另立門戶……”

③圖書館學的學科性質問題。

有些人認為圖書館學的學科性質現階段“應當”屬於社會科學,將來“可能”是綜合性科學,或者具有“應用學科性質”“管理學科性質”等等。有些學者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圖書館學的學科性質沒改變,與其他學科一樣,不可能在不同曆史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學科性質。

④關於圖書館消亡論問題。

圖書館消亡論提出者的主要依據:一是信息存貯技術的發展。認為磁存貯、電子存貯和光存貯的知識載體將代替印刷載體,由於它們存貯量大、體積小、使用方便,在一定時間以後,將導致圖書館的消亡。二是通訊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人們利用圖書館方麵有了很大改變,人們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依賴圖書館了,這一論點曾一時成為人們討論的一個熱點。

近幾年來,人們對這一觀點的認識有了很大改變,認為圖書館和人類社會會永遠存在下去,不可能消亡。其理由:一是印刷型文獻將與非印刷型文獻永遠並存;二是人們利用文獻的習慣將難以改變,印刷型文獻利用不受限製,方便靈活;三是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將起重要作用,人們仍依賴圖書館。因此,圖書館消亡論應該休矣。實際上,近兩年這種論調基本銷聲匿跡了。

⑤關於圖書館學研究對象問題。

有些學者認為,圖書館學通過“裂變”“聚變”“嬗變”,其研究對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基本上是:圖書館→文獻資源→信息資源,等等。有些學者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為這太寬泛,不穩定,由於圖書館學本身並無突破性的進展,這樣的變化會危及圖書館學的學科地位。

⑥關於圖書館學研究內容過分泛化問題。

主要表現在:一是盲目擴大圖書館學的研究範圍;二是“泛濫”成“學”,提出了近百種所謂“新學科”,等等。認為這樣的過分泛化導致了圖書館學失去自我,“等於自戕”。

另外,對圖書館學的學科體係、研究方法以及圖書館的性質、圖書館工作規律等問題都有類似的情況。這樣的討論和反思,有助於加深對一些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推動圖書館學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可以說,沒有中國圖書館學界的這些深刻反思,就不能實現學術思想的“撥亂反正”,很難完成從傳統圖書館學向現代圖書館學的轉型和過渡所進行的理論基礎的奠基。但是,這也反映了圖書館學作為一門學科,還缺乏自身內在的穩定性,值得引起學界的深思。

我國在近100年的圖書館學研究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有許多不足之外,有待繼續解決。這些問題主要是:“總體研究質量不夠高,研究不夠深;普遍存在一般描述多,重點深入少,追趕時髦,真知灼見少;研究技術方法多,研究理論少;為評職稱寫稿多,為圖書館發展寫稿少;書麵理論多,實際調研少;感性成份多,理性分析少;轉抄仿效多,獨立思考和創新少;研究事物多,研究人的思想少;具體問題研究多,整體係統研究少;情況綜述多,會議多,學術研討少;相關論述多,本體研究少;追求形式多,講求實效少;自發研究多,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研究少等等。”這是黃宗忠先生總結提出的,非常深刻,值得我們深思。

三、台灣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簡況

台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其圖書館學是中國圖書館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大陸基本上獲得解放後,當時的部分圖書館學者直接或輾轉到台灣,正是他們構成了台灣日後圖書館學發展的基礎。台灣圖書館學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形成於60年代到70年代,發展於80年代以來的20多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