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1)(1 / 3)

圖書館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適應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最早的社會設施之一。圖書館學誕生以後,它又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圖書館的概念、圖書館的起源與發展、圖書館的性質和圖書館的社會職能等,都是圖書館學要研究的一些實質性問題。

(第一節)圖書館的起源及其發展

一、圖書館的概念

圖書館,英語為library,源於拉丁語librarian。圖書館一詞傳入我國較晚,在1896年,由孫家鼎從日文中引進。在這以前,我國古代沒有圖書館這名稱,曆代稱謂也不一致,如周代稱“府”(西周的故府、盟府),秦代稱“宮”(阿房宮),漢代稱“閣”(天祿閣)、“觀”(東漢的東觀),隋稱“殿”(觀文殿),宋代稱“院”(崇文院),明代稱“堂”(澹生堂)、“閣”(天一閣),清代稱“齋”(知不足齋)、“閣”(文津閣等)和“樓”(鐵琴銅劍樓)等等。現代人們對我國古代圖書館統稱為“藏書樓”。

現在,圖書館是人們常見的事物,並是經常利用的社會設施。但是,人們對“什麼是圖書館”或者“圖書館是什麼”這個似乎非常簡單的問題,認識並非很清楚。也許會有人脫口而出:“圖書館就是借書的地方。”這種回答也不能算錯,因為借閱圖書是圖書館工作一個重要方麵,但不是科學定義,因為它並沒有回答出問題的實質性的內容。

長期以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麵認識圖書館,提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和相似或相近的圖書館的概念,這也是人們在認識圖書館的過程中所進行的理性思考。這些理性思考中,國內外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幾種:社會大腦說——主要代表是巴特勒和杜定友。美國圖書館學家巴特勒說:“圖書館是將人類記憶的東西移植於現在人們的意識之中的一個社會裝置。”杜定友說:“圖書館的功用,就是社會上的一切人的記憶,實際就是社會上一切人的公共腦子。”他們都是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來認識的。

知識交流說——主要代表是謝拉。美國圖書館學家謝拉說:“圖書館是實現知識交流的社會機關。”我國學者宓浩也基本上持這種觀點。這是從社會認識論的角度來認識圖書館的。

繼承創造說——主要代表是卡爾施泰特。德國圖書館學家卡爾施泰特說:“圖書館就是使文化的創造和繼承成為可能的社會機關。”

生長機體說——主人代表是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讚。他在《圖書館學五原則》中提出的第五原則:“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

自由使用說——主要代表是俞爽迷。1936年,我國學者俞爽迷在《圖書館學通論》一書中說:“圖書館是收集有效益的圖書,隨著大眾的知識欲望,用最經濟的時間,自由使用的地方。”

共同使用說——主要代表是劉國鈞。1949年,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劉國鈞在《圖書館學要旨》中說:“圖書館乃是以搜集人類一切思想與活動之記載為目的,用最科學最經濟的方法保存他們,整理它們,以便社會上一切人使用的機關。”

閱讀組織說——主要代表是前蘇聯著名圖書館學家丘巴梁。他在《普通圖書館學》一書中說:“圖書館——群眾閱讀的組織者。”

科教文機構說——1981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係和武漢大學圖書館學係合編的《圖書館學基礎》一書中說:“圖書館是搜集、整理、保管、傳播和利用圖書館情報資料,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科學、教育、文化機構。”

中介機構說——主要代表是吳慰慈。1985年,吳慰慈、邵巍在《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說:“圖書館是中介性機構。”“我們在談圖書館概念時是指,‘圖書館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書刊資料,為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實際上,這裏講的就是圖書館的中介性。”

信息係統說——主要代表是黃宗忠。1988年,黃宗忠在《圖書館學導論》一書中認為:“圖書館是對信息、知識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存貯、選擇、控製、轉換和傳遞,供給一定社會讀者使用的信息係統。”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有一些。

除了上述“十說”以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種種“學說”,如:美國的克勞福德(Crawford,W.)認為,“圖書館是保存、傳播、利用記錄在各種媒體上的知識的場所,是為人們獲取廣而深的知識服務的”,“圖書館還是一個學習的場所,是用戶認知發生變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