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圖書館的類型劃分及中小學圖書館(室)(4)(1 / 3)

(一)1949年到1966年,為穩定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57年,為恢複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前3年對中小學圖書館進行了恢複調整,主要是對舊中國留下的中小學進行改造、整頓和調整,中小學數量沒有增加,有的反而略有減少。普通中學1949年為4045所,到52年減少為3300多所,圖書館的數量也略有下降。後5年,即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學圖書館事業得到健康發展,藏書在一定範圍內進行了調整。在這5年中,中小學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學校數量也有較大的增加,1957年,普通中學已達到11096所,是1949年的2.7倍多。在一些原有的和新建的部分中學和小學建立了圖書館(室),部分中小學采取了各種方式,在部分教學班建起了圖書角。第二階段,是1958年至1966年,為曲折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近9年時間,中小學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主要受兩方麵的影響,一是1958年大躍進時的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小學數量增長太快,普通中學一下子增加到28931所。有些學校是大躍進的產物,一夜之間就放衛星放上天的。二是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即1959年到1961年,中小學圖書館數量難以增加,經費產生較大困難。我國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以後,1960年中小學數量有所減少,普通中學減少到21805所,下降了7100所。但是中小學圖書館數量不但沒減少,反而有增加。1962年以後,我國渡過了經濟困難時期,經濟又有較快的發展。到1966年,中小學有較大幅度增加,普通中學已增加到55010所。1963年8月31日,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於購買教學圖書問題》的通知。通知說:“各廳、局與財政廳商量,注意今後經費中小學多安排一些圖書經費(在雜費收入中也可適當調劑一部分),盡可能按用款計劃撥款,使學校能有計劃地訂購各種必需的圖書。”這個通知的下達,使中小學圖書館的購書經費有了一定的保證,推動了中小學圖書館的建設。這一階段,又有一部分中小學建起了新的圖書館(室),大中城市的重點中小學大都建立獨立的圖書館(室),藏書量又有一定的增長。

(二)災難的10年

1966年至1976年,是“文革”的10年,為中小學圖書館事業遭嚴重破壞的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小學入學人數最高峰,為了解決學齡兒童和青少年上學讀書問題,中小學校數量急劇增長。普通中學從1966年的55萬所,增加到1970年的105萬所,1976年的192萬所,1977年已超過20萬所。相反,在這10年中,中小學圖書館事業不僅沒有發展,而且遭到巨大破壞。

主要表現:一是正常工作遭到破壞,有些中小學圖書館幹脆關門;二是館藏文獻遭到破壞,批判所謂“封資修”,原有藏書被禁錮、處理,無新文獻入藏;三是工作隊伍遭到破壞,有的調作他用等。

(三)1976年至現在,是中小學圖書館事業高速發展時期,是中小學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期在這20多年裏,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1976—1990年為健康的迅速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至今,為高速發展走向現代化的階段。

在第一階段,1976年粉碎“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標誌著中小學圖書館事業步入了新的曆史時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1976年至1979年,經過整頓和恢複,中小學圖書館事業又回到正確的發展道路。普通中學由1977年的20多萬所下降到14萬多所。圖書館已經恢複了正常工作,已經為下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堅實的基礎。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小學也和中國整個社會邁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1981年5月,文化部、教育部、團中央聯合召開了“全國少年兒童圖書館工作座談會”。會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教育部、團中央給國務院的《關於全國少年兒童圖書館工作座談會的情況報告》。報告中提出:“各地要加強領導,從當地情況出發作出規劃,分期分批進行中小學圖書館(室)的恢複和建設。建議各地在分配普通教育經費時,應按學生(或班組)數目,安排一定數量的圖書購置費。”隨後,於1981年6月,教育部又轉發了《天津市中小學圖書館(室)暫行工作條例》,這是建國後經教育部批準轉發的第一個中小學圖書館(室)工作的章程性文件。國務院和教育部轉發的文件給中小學圖書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