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素,更是一種心靈美:心地無私的人思想樸素;勤勞簡樸的人生活樸素;艱苦奮鬥的人作風樸素;一心為他人的人精神樸素。
雷鋒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五歲父親去世,七歲母親自盡。他是靠國家助養的。
讀小學時,他參加了製做礦石收音機小組,沒有經費,他就四處借錢,是投入最多的學生,他又和同伴步行六十裏到市裏參觀學習,做成的收音機被作為黨的生日獻禮,由他捧上大禮堂的舞台。
由於積極參加學校的活動,他成了第一批少先隊員。那時候,國家號召有文化的學生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畢業典禮上,原本沒有安排發言的他,突然跑上講台,激動地說,他要下鄉當新型農民。本來完全可以上中學的他,就這樣回到家鄉當了一名村記工員。
他對記工員的工作滿腔熱情,做事勤快靈活主動,很快在同輩人中凸顯出來,那時縣委機關的一名通訊員參軍走了,縣組織幹事到處物色新人,他的機靈活潑引起了組織幹事的注意,在閑聊中,他拿出自己工工整整寫好的“家史與理想”的作文,正是這篇作文打動了幹事,他被調到了縣裏做通訊員。在縣裏他本來隻負責打掃書記的辦公室,可他把所有辦公室會議室的衛生開水全包了,還天天堅持打掃辦公樓和走廊。他總是熱情開朗笑臉相迎,機關裏人人喜歡他。那年縣裏分配到一台拖拉機指標,可縣財政困難,就動員機關幹部捐款,他把自己積蓄了一年的20元捐了出來,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捐款。正是這筆捐款和他的一貫表現,他得到了這份讓全縣人羨慕的拖拉機手的工作。
在編輯的幫助下,他發表了我學會了開拖拉機的散文,並開始學寫小說詩歌。渴望成為一名作家。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後來,大煉鋼鐵開始了,有鋼廠來縣裏招工,這在當時是最大的政治,他報了名並改了自己的名,以表示自己為鋼鐵獻身的決心。在鋼鐵廠裏,短短四個半月,他就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一次,節約能手三次,紅旗手兩次,出席了市青年積極分子代表大會。
從小他就有當兵的理想,那一年征兵一開始,他就報了名,並每天到武裝部門打掃衛生,生爐子,給負責體檢的醫護人員打開水,並拿出發表的我決心應召的文章給招兵的人看。可人家第一目測就把他刷下了,因為他太矮。可他硬是偷偷爬上去體檢站的汽車。在體檢站裏,他又拿起笤帚打掃院子。在打掃過程中,他遇見接兵參謀,並拉著他的衣襟苦苦哀求。他被允許了參加體檢,可仍是身高不夠。
他向廠裏請了假,步行幾十裏到武裝部,天天求天天泡,並扛著包來,你不讓我穿軍裝,我就穿便裝當兵。然後就把武裝部的院子當自家的院子,有活他全搶著幹完了,一點不拿自己當外人。替他說話的人越來越多,廠裏也來人替他求情,醫護人員也說情,參謀與政委最後為他要了備份名額,在新兵們換上新軍衣六天後,他終於穿上了比他身材大好多的軍裝。
後來在軍隊裏,正是這個人,憑著他的樸素和無私奉獻,以及他那積極的人生態度,讓全世界的人都認識了他,他的名聲蓋過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名伶球星——雷鋒!
雷鋒,用樸實、樂於奉獻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向人們詮釋了何謂真正的樸素。他沒有豪華的奢侈,沒有出眾的打扮,靠的隻是一種單純的樸素,但這決不是落伍。相反,無私地奉獻、積極的進取、不甘落後以及艱苦奮鬥的精神不但不是落伍,而恰恰是一種高貴,一種與時俱進。
偉人毛澤東,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樸素,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水果。他在勤儉節約方麵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周恩來總理樸素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他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要求“一切招待必須是國貨必須節約樸素,切忌鋪張華麗、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的作風”。朱光亞同誌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12月4日召集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劃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與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這個故事至今聽來仍然讓人覺得很有教育意義。
難道說,毛主席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周總理勤儉節約,切忌鋪張,衣食樸素就是落伍?不是,其實這才是真正的進步!人類和社會的進步!
方誌敏,一個堂堂的抗日英雄,不少抗日物資都在他的手中掌握著,但是他卻沒有亂動過一分錢!他在被捕的時候,身上除了一支鋼筆、一隻懷表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值錢的東西了;連穿的衣服都還打著補丁,鞋子也是一雙破了的草鞋;犧牲的時候,殘忍的敵人剝開他的肚子,以為他是吃米飯和大魚大肉的,但是胃裏卻是沒有消化的草根!
在曆史進程中,樸素是醞釀力量的源泉,是藏掖閃電的淵藪。從事革命10餘年的方誌敏,經手的款項“總在百萬元”,他是矜持不苟,舍己為公,將過手的金錢一點一滴地用之於革命事業。1935年身臨囹圄,死期在即,他執筆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在當今社會,樸素者表現在不華麗、不濃豔、不奢侈、生活節儉、作風樸實之美。因為樸素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所以現代人仍應養成艱苦樸素的作風。樸素美表現在以下幾方麵:一是穿著上樸素、大方,不奇異怪誕。應根據自己的年齡、身份、身材條件,選擇最合適的服裝,並與一定的場合、情境、季節相適宜。穿衣要注意使人為的修飾能真正起到襯托人的自然美、內在美的作用。二是吃喝節儉,不奢侈、不浪費。應在自己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安排吃喝消費,不與他人攀比,以滿足必需為主。
不斷提高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是人類追求的共同目標。但是提倡樸素美並不是讓人清苦生活,並不是要人們去落伍。相反,提倡這種精神,正是發揚中華民族的這種傳統美德,正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人生箴言
世間沒有靠得住的財富,而樸素卻是一種絕對靠得住的品質,是人永遠的財富。做人不能落伍但一定要樸素。樸素是生命的動力,放棄樸素,也就喪失了生命的動力。樸素既是堅持又是失去,失去的是無限膨脹著的享受欲,堅持的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純潔性。
要節儉不要吝嗇
節儉是一種美德,它就像一麵鏡子,能夠折射出人格的光輝。而吝嗇是一種極端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不僅破壞人類所固有的仁愛之心,同情之心。而且,物質與精神上的吝嗇心理,還將會對人們造成精神及肉體上的傷害。
節儉是指儉樸節省,不浪費。吝嗇多指人小氣摳門,在心理學上吝嗇描述的是個人對自己的金錢、財物、力氣、能力、時間、知識等過分愛惜的一種特殊態度,是一種極端自我中心主義的表現。
節儉是一切美德的根本。在中國,素有“儉以養德”的古訓和傳統,所以在中國曆史上,關於儉樸的實例就很多,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有。
漢初的漢文帝就非常儉樸和節省,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都是很有名的。他在位23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於是文帝便放棄了。
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一件袍子穿了一二十年還補起來穿。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準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準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文帝還下令撤銷衛將軍統轄的保衛自己的軍隊。現有馬匹,隻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餘的都交給驛站使用。
節儉是一種行為規範,它是對浮華浪費行為的一種有效而且有益的約束。李商隱在《詠史》一詩中說出了節儉的好處和奢侈的惡果:“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由此可見,提倡勤儉對於家庭幸福和國家安寧關係重大,因為家庭和國家都需要道德的維係,而在各種道德修養中,節儉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
勤儉節約的核心是儉,“儉則寡欲,可以不役於物,直道而行,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古今中外立大業、成偉名者,大多都是節儉樸素之人。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一生也始終將“簡樸”作為生活上的座右銘。看到過周總理生前實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那件穿了20多年的睡衣是補了又補的,已經磨得無絨無色了;毛巾也破了幾個洞,上麵還打著補丁;20多年中,兩雙皮鞋交替著穿,鞋底和鞋帶已經修補和接過多次了,這就是一國總理的衣服和物品。周總理崇高的人格典範,就是通過這些折射出來的。
宋仁宗時,張高節當宰相,但在生活上卻仍然儉仆,親近的人有的勸他:“你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生活卻是這樣節儉,你雖然確實以清廉節儉自律,但這樣做未免有些矯情作偽。”張高節歎氣說:“我今天的俸祿這樣多,即使全家穿綢緞的衣服,吃珍貴的飲食,還怕辦不到嗎?不過,如果有一天我被罷官或病死了,可是家裏的人已經長期習慣過奢侈生活,不能立刻變為節儉,那時候一定會因為揮霍盡而落到饑寒無依的地步呀!”
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也是一位非常儉樸的人。
範仲淹小時候家裏貧窮,十幾歲才上學讀書。為了讀書,他過著十分艱辛的生活,每天熬一鍋粥,冷了凝成粥凍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每餐就用幾條鹹菜下粥,終經刻苦學習,成為很有學問的人。
做官以後,他牢記窮苦百姓,以“先憂天下”為座右銘。他對兩個兒子更是嚴格要求,常將自己艱苦求學的故事講給他們聽,要他們保持勤儉家風。在他的教導下,兩個孩子都很懂事孝順,也都學有所成。
二兒子範純仁結婚前,提出把婚事辦得排場一些,認為這是一生的大事,破費也是應該的,就想購置一些上等的物品。但他深知父親的脾氣,便列出一張清單征求父親的意見。範仲淹看後皺起了眉頭,然後搖搖頭說:“這太過分了,哪能這麼鋪張!”說完見兒子低頭不語,不像平時那樣樂意地聽取自己的意見,便又親切地說:“孩子,我不是舍不得花錢,我也知道是親家那邊想風光一下,但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範家的家風,不能忘記先憂天下的信條啊!”一席話說得深明事理的兒子點頭稱是,忙把清單改了又改,最後隻辦了一個簡樸大方的婚禮,受到人們的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