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渠道的實踐性
“兩課”教學是大學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學生在公共理論課方麵的表現以及公共理論課的教學效果,不是一個簡單孤立的問題,應該放在社會大背景中觀察分析。實際上,這是社會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中的反映,是整個社會環境發生各種變化導致的一個綜合結果,隻有綜合治理,全員關注,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一、大學“兩課”教學麵臨的困境
社會轉型時期,我國大學在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現實背景中,由於種種原因而使“兩課”教學麵臨著困境,嚴重影響了德育主渠道功能的發揮。
1.重視社會價值,忽視個體的價值。長期以來,大學“兩課”教學在功能論和價值論上重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包括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重視其即時的、顯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視其對人的發展,對健全人格、完善人性與素質拓展的作用,忽視其本質的塑造人的功效,表現出明顯的工具論的傾向。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和爭奪更加激烈,經濟、科技安全麵臨的挑戰進一步加大,“兩課”教學外在的即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還要進一步加強。與此同時,“兩課”教學終極日的正在艱難地凸顯,外在的禮會需求與學生內在的人性需求之間的矛盾變得尤為突出。
2.重視主導者的作用,忽視主體者的地位。“兩課”教學在於法論和過程論上往往隻看到教育對象,看不到受教育者的主體。總習慣把大學生當作單純的接受者,隻看到學生的幼稚和不成熟,看不到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及其多方麵的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看不到學生是教育活動不可代替的主體,過於關注“接受”的過程而忽視學生自主“發現”的過程,將豐富的教育內容當成個體應該遵守的外在規範和條條框框,而不是被當作有益於個體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由於忽視或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兩課”教學常常成為觀念的說教、規範的灌輸,本來應該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從而變得枯燥乏味。
3.重視矛盾的普遍性,忽視矛盾的特殊性。現代大學教育的發展是與工業化的發展同步的,它在滿足工業化對人才大量需要的同時,卻無法拒絕工業化大生產那種規格化、標準化成批製造產品的流水作業線的誘惑,采取整齊劃一教育、統一灌輸教育,這一點在“兩課”教學中反映明顯。殊不知在這一合理性的背後,是以抹殺人的差異性、犧牲人的個性開發為代價的。這種教育模式雖然滿足了盡可能多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但卻沒有尊重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沒有尊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諸方麵的差異,沒有尊重學生依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式的權利,而最直接的負麵效應,就是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低下。
4.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大學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政府製定目標—學校安排課程—教師在課堂上灌輸結論—通過考試進行評價。這種模式由於是以教育者或傳播者為中心的,教育內容更多地限於馬列理論知識和道德規範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實踐和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了長期以來缺乏情感教育的內容和環節。高校“兩課”教育的重點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及責任感教育,而這幾方麵的教育離不開大學生的情感體驗。
5.重視灌輸作用,忽視服務職能。計劃經濟時代,“兩課”教學,習慣運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去灌輸,這是因為大學是國家投資舉辦的,學生的學費、住宿費乃至生活費以及將來的就業都是國家“包”下來的,學生理應服從國家的需要和安排。全球化背景下WTO規定,教育作為服務貿易必須對外開放,辦學主體將呈現為多樣化的格局一公辦、民辦、中外合資、股份製等多種形式辦學。這樣一來,教育者與受教育的關係和地位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即從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向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係轉化。在知識消費者主體迅速增加的同時,教育者如果仍然堅守其灌輸命令的職能,那麼其道德合理性顯然就成了問題。在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中,消費者是中心,作為知識或教育消費者的大學生需要的滿足就成了第一位的。因此,大學要根據其需要和特點來設置課程,選擇教學方式,遵循民主精神,把倫理的終極關懷貫徹到教育教學製度製定中,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個性特點和主體地位。
6.隊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大學公共理論課教師隊伍是大學德育的主力軍,多年來,他們堅持在教學第一線,擔負著十分繁重的教學任務,在教育和培養學生方麵,做了艱苦卓絕的工作,功不可沒,應該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新時期以來,大學已初步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基本適應教學要求的教師隊伍,他們的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由於國內和國際的影響,教師隊伍不穩的問題比較突出,許多大學出現了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象。由於沒有學科的歸屬感,許多青年教師不安心從事公共理論課教學,有的向其他學科流失。因此,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應該解決教師超負荷上課的情況,為教師提供進行科研的時間和條件,增強教師的後勁和發展潛能。注意發揮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作用,培養學術骨幹和帶頭人。在“兩課”教師的工作評價、在職稱評定和科研成果的考核方麵,應堅持公正公平的原則。為了使教師有穩定的歸屬感,應該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大學科的建設。從根本上理順各種關係,真正留住優秀的人才保證德育主渠道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