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廣播劇的誕生與發展(4)(2 / 3)

1983年7月,在廈門召開了全國廣播劇音樂工作會議。會上,有來自上海台、黑龍江台、吉林台、天津台、福建台和中央台等單位的同誌,就音樂在廣播劇中的地位和作用,為什麼說配樂工作是一種藝術再創造的勞動,音樂素材的搜集、分類、整理、保管、運用等問題作了專題發言。與會同誌認真討論了上述的發言,研究了當前配樂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對今後如何進一步搞好配樂工作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

在廣播劇研究會成立三年來,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陳雲同誌非常關心廣播,他把評彈《真情假意》推薦給戲劇界,建議把它改編成話劇,搬上舞台。中央台發揮了廣播優勢,首先將評彈《真情假意》改編成了廣播劇。當根據《真情假意》改編的廣播劇《真與假》製作出來並送陳雲同誌審聽後,陳雲同誌親自接見了該劇的編導劉保毅同誌,對廣播劇《真與假》作了充分的肯定並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中央領導同誌在百忙之中這樣關心廣播劇,對從事廣播劇工作的同誌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增添了他們的力量和信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也大力支持廣播劇的發展,他們組織編選出版《廣播劇選集》在全國範圍內發行,這對廣播劇的普及、傳播、研究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也使得廣大劇作者有了文學發表的陣地。

立體聲調頻廣播在我國是一個新事物。1980年12月29日廣東台首次試播成功,使廣播事業從單聲道向立體聲多聲道廣播的方向發展。該台在1981年元旦,播出了我國第一部立體聲廣播劇《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個劇目是根據普希金的童話詩改編的。之後,黑龍江台、上海台、中央台和四川台、武漢台也先後錄製了立體聲廣播劇。立體聲調頻廣播具有清晰度高和幹擾少的優點,更重要的還是由於雙聲道錄音時,可以把直達耳朵的聲音和各種反射回來的聲音以及來回反射造成的混響聲三者分離,通過兩個聲源傳來所達到的“雙耳效應”,使各種聲音具有明確的方位感和層次感。立體聲的使用可以使收聽的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空間立體感。這使廣播劇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疑為廣播劇這一藝術形式提供了更為美好的前景。

1984年1月8日,中國廣播劇研究會會員台第一次全體會在上海召開。這次會議為了促進廣播劇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會議討論、修改了章程,決定把幹事會改為理事會,選舉了新的理事,聘請了顧問,健全了廣播劇研究會的組織機構。會上,楊兆麟會長就廣播劇工作的根本性質和任務,廣播劇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性和藝術性、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提高廣播劇的質量,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等問題作了講話,並提出廣播劇的發展要以提高質量為主,題材和形式要豐富多彩,但以近代、現代題材為主,以中、小為主;創作和改編並舉,但要大力發展創作;語言要生活化、通俗化、口語化、性格化;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防止和克服題材、情節、手法等方麵的雷同和公式化。

會議討論了今後的工作,決定於1984年12月在全國範圍內舉行第二次規模較大的廣播劇評獎、播出活動。這次會議標誌著中國廣播劇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