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讓長安“都市”生活失去了些許色彩,所以一旦有春暖花開的跡象,好像整個世界都為之蘇醒,繼而瘋狂了。
長安城裏的權貴子女們按捺不住寂寞來湊熱鬧,卻不想各位皇子們也紛紛前來湊熱鬧。
吳王李恪是個例外,他已經提前離開長安回安州去了,一直以來李恪給人的感覺便是如此,有幾分高冷。
也許是因為他的性格,也許因為他的出身,不過在謝逸看來,李恪更多是想要避開長安這個漩渦。
不得不說,李恪的做法是對的。
諸皇子爭奪皇位,留在長安並無好處,尤其是李恪這等身份敏感,又頗具才華,卻沒有得到皇帝青睞的皇子。
當然了,也許李恪懂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即便他不這樣想,實際上也有類似效果。
如果李承乾和李泰兩敗俱傷,李恪無疑是最為優秀的後備人選,也許在李世民如今就是這般打算。
鄭麗琬那番三國東吳舊事的分析並非全無道理,如今的格局也相似,所以吳王李恪雖不離了長安,卻始終在漩渦之中。
仔細算起來,吳王李恪才是李治最為強勁的對手,有英武的老三在,李世民很可能忽略相對年幼的幼子。
記得史書曾有記載,立李治為皇太子後,李世民曾有反悔,一度想要改立李恪為太子。但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反對,隻好作罷。
也正是因此,為李恪埋下了殺身之禍,永徽四年借高陽公主謀反一案,順道將李恪牽連其中,然後送命。
就連後世偉/人也曾有過評價,李恪乃英物,李治蠢物,認為李世民不該偏聽長孫無忌之言堅持立李治。
從繼承人的角度來講,李恪或許確實比李治優秀些,但李治也並非一塌糊塗,朽木不可雕也。
在曆史上,前有唐太宗,後有武女皇兩位鼎鼎大名的皇帝,以至於夾在其中的唐高宗李治顯得黯淡。
其實也不然,李治還是有些能耐和本事的,畢竟的唐高宗時期,唐朝的國力是在不斷上升,疆域也在擴大,算得上國富民強,隻可惜出了一個武則天,以至於讓李治政治生涯留下汙點。
而今武二娘子並未入宮,如果不再出現武女皇,李治的帝王生涯和後世清名會不會有所改變呢?何況因為謝逸的介入,李治的風疾因素得到了很好控製,應該不會再出現眼疾,是完全可以自主理政的。
所以李治並不比李恪差多少,尤其是培養得當的話,會是一個優秀的帝王。隻是就此完全扼殺了武女皇出現的可能,對她真的公平嗎?
謝逸在人群中多看了幾眼,看到武二娘子遠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泛起一個別樣的疑問來,這個女子的未來當如何安排呢?
另外,如何才能在儲位角逐中勝過李恪呢?這是個很棘手的問題。
加以培養,提高李治的綜合競爭力是必要的,肯定的,但似乎還不夠,按理說儲位之爭無所不用其極,該想辦法暗中坑害李恪,將這個潛在的最大對手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