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宮裏,李世民放下了今日的最後一本奏疏。
因為高昌之亂的緣故,近日兵部、工部和戶部,以及鴻臚寺與軍中將領遞送的奏疏不少,縱然是年節期間,也根本閑不下來。
侯君集出征的事已經定了下來,他隻在承慶殿召見了一次,尚未完全說明白,侯君集便搶先一步主動請纓。
不過李世民卻明白,說是主動,實際是被迫。
召見的旨意一下達,侯君集便明白這趟高昌之行他非去不可,與其讓皇帝拉下臉語重心長,還不如主動些。
如此不讓君臣彼此為難,麵子更好一些,當然了,郡王心中的歉疚也就更多一些。
出征的人選定了,兵馬數量也定了,堪堪六千兵馬而已。
如果人數更多,祁連山下運送糧草的兵丁民夫便需要成倍增加,顯然不是大唐目前所能承受的。
所以隻能指望侯君集率領這六千精銳兵馬,穿越數千裏戈壁荒漠,順利平定高昌之亂。
吐穀渾那邊的配合雖然尚未有回話,但考慮到兩邊的關係,想來沒什麼問題。
目前最緊要的便是保證好行軍線路,以及糧草供應,李世民正為此憂心之時卻發現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不知不覺,兵部和戶部,已經隴右河西突然多了一匹基層官吏,而且都積極地行動起來,在侯君集平定高昌做準備。
如此情況,有點驚喜。
李世民眼前一亮,旋即便好奇這些人的身份,大唐的官吏幾時有了這麼高的覺悟和積極性?
顯然不大可能,李世民並沒有那麼好的自我感覺。
身為皇帝,想要查到這些信息很容易,很快最終結果便指向了東宮,指向了李承乾。
看到這個最終結果時,李世民笑了。
他的想法很簡單,他覺得李承乾長進了,在用這種方式來為朝廷,為自己分憂。至於兒子默默培植自己勢力這事,他也看在眼裏,但並未有過激反應。
都是從皇子過來的,有點親信沒什麼奇怪的,隻要控製在一定範圍內,便沒什麼要緊的。
李世民相當欣慰,他並未想到兒子有更為叵測的居心,並非他的帝王心術不夠,而是作為一個父親,他對自己的兒子尚有信心。
太子長進了!
很好!李承乾心中暗喜,覺得自己先前的做法湊效了,唯有增加壓力,才能讓李承乾著急,不斷長進。
所以這個磨刀石計劃可以繼續進行,李世民下意識打定了主意。
放下朱筆,李世民笑問道:“臨幸魏王府之事可準備好了?”
承慶殿裏的一個角落下,走出一個不起眼的宦官,低聲道:“回陛下,宮裏已經準備好了,魏王府那邊也在積極準備接駕,並無差錯。”
“賞賜呢?準備好了嗎?”
李世民問的有些突兀,所以宦官略有驚訝,微微遲疑道:“給魏王殿下,王妃和世子的賞賜已經準備好,不知陛下可還有旁的吩咐?”
李世民沉吟道:“給延康坊的長者們也備一份禮物,然後在準備一份中旨,臨幸魏王府之日宣布,免除延康坊百姓一年賦稅。”